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體驗聲音的產生是由于振動引起的。
2、領會聲音傳播需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
2、能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guī)律。
3、在學習過程中領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目標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fā)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yǎng)團結合作、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見解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
學習重點
聲音產生的原理;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學習難點
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聲速。
教具與媒體
鼓一只,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鈴一只,氣球一只。
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錘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學程序
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依據
一、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事先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鋼琴曲片段,工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fā)出聲音?(同學回答)
教師:從本節(jié)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
同學們自己想知道有關聲音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依照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總結出4個,然后逐個進行探究。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事例交流。
(一)發(fā)聲的物體在振動
1、先觀看有關的視頻(什么是聲現象)。
2、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1)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2)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3、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受。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法?
觀看視頻資料(奇妙的現象)
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二)聲音傳播的探究性活動
1、提出問題:我的講課聲是怎樣傳到你的耳朵的?
2、空氣是氣體,那么液體能傳播聲音嗎?
3、固體是不是也能傳播聲音呢?
實驗: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中撞擊,在外面也能聽到撞擊聲。(或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料袋裝起來,用細線吊著放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聽到收音機的聲音)
結論:氣體、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他們都是能夠傳聲的介質。
4、引導學生做些小實驗。
桌子的傳聲實驗:將耳朵緊貼桌面,另一同學在桌子的另一端敲擊或摩擦,會聽到清晰的聲音。
5、觀看視頻(聲音的傳播)
聲波:聲音向外傳播時形成的波(與水波相似)
6、真空能是能傳播聲音呢?
讓學生觀看真空罩實驗的錄像。
思考問題: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如何進行交流呢?
(三)聲速
1、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嗎?
2、生活實例:距離不同的兩個喇叭,我們聽起來的聲音是不同的,總感覺近處發(fā)聲早。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幾種物質中的聲速。
找出傳播最快的、最慢的傳聲介質,并總結出在一定溫度下:氣體的聲速小于液體的聲速,液體的聲速小于固體的聲速。
4、記住15℃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m/s。
5、測聲速
我們利用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的不同,如果我們能夠測出其時間差,就可以計算出聲音在這種物質中的傳播速度了。
能聽出。
學生: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2、我們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3、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悅耳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學生動手做實驗
師生共同活動
讓學生回答感受
觀看視頻
通過空氣
讓學生舉一些固體、液體能傳聲的生活實例
一、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舉例以及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利用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傳播的。
3、聲速與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播。
三、教學難點: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形式。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線懸掛著的乒乓球,小鬧鐘,帶抽氣機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學生準備:橡皮筋,尺子,紙片,文具盒等。
五、教學過程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課前教師用課件播放樂曲,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2)、觀看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圖片,傾聽幾種動物的叫聲。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從而產生興趣,引導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就聲現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問題,然后師選出與本節(jié)內容有關的幾個問題進行探究學習。
探究性活動一
1.組織學生活動:怎樣利用隨手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
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思考:①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②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動:用隨手的器材研究如何發(fā)聲,教師參與討論。然后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臺表演研究結果,對獨特的發(fā)聲方法贊賞和鼓勵。并對上述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演示:用小錘輕敲音叉,聽到聲音,卻看不見音叉振動,用懸掛的小球接觸它,現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現象發(fā)生?為什么?用握音叉時有什么感覺?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振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3.交流:物體的發(fā)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學們介紹一些比較奇特的發(fā)聲是什么物體振動產生的?
探究性活動二
情景創(chuàng)設:醫(yī)生的聽診器,心臟跳動或者肺部的聲音是靠什么傳到人耳中的?
猜想:聲音的傳播可能需要什么東西做媒介。
做個最簡單的小實驗驗證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們的課桌當做傳聲物。這個實驗需要提供什么條件?
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問題:那么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討論:你能否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1.聽到鈴聲;2.聽到人的說話聲;3.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最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想: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沒有空氣的狀態(tài)?學生會很自然地聯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然后把一個發(fā)聲體(例如小鬧表)放入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前后對比。
演示:讓兩個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后鈴聲的對比(2)抽氣后再放人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最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對聲音的傳播,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聲波: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你會看見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那么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情形呢?讓生自學課本世紀15頁第一自然段。知道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系。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板書設計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停止。
二、聲音的傳播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發(fā)聲停止,聲音仍可以傳播。
三、聲速聲音在每一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聲音在固休、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課題 :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課時 :
1 課時
知識與技能 :
( 1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
( 2 )知道聲音需要介質傳播 , 以及固體、液體、氣體都是能夠傳播聲音的介質;
( 3 )知道聲速跟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
過程與方法 :
1 、運用觀察和實驗來探究聲音產生的實質,以及探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2 、通過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科學抽象能力;使學生掌握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1 、通過教學中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逐步養(yǎng)成自覺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學態(tài)度。
2 、通過合作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 :
1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以及聲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3 、聲速與介質種類以及介質溫度有關。
教學難點 :
聲音在介質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教 具 :
教師:錄音機和錄有兒歌、瀑布聲、砂輪與工件摩擦聲、蛙鳴聲的錄音帶;
音叉、用細線懸掛著的泡沫塑料球;
根據情況:電視機、影蝶機、 VCD 光盤(可視情況而定)
銅鑼、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學生:橡皮筋、小鼓、薄鋼尺、其他一些能發(fā)聲的物體。
課前活動:
在教室內放悠揚的音樂 ———— 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 :
列舉自然界中豐富多彩的聲音 ————— 耳濡目染,感性認識,
實例,提出一系列一聲現象有 激發(fā)興趣。
關的問題,由此導入新課。
進行新課 :
一、聲音的產生:
1 、指導看圖,同時播放音像 ——— 聲情并茂
2 、歸納共同點引出探究內容: ——— 培養(yǎng)歸納、概括能力
3 、學生探究: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音叉、橡皮筋、桌子、
鋼尺、聲帶、小鼓、小鑼等)
①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方法,
②注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并能歸納表達
③觀察思考、討論作答、舉手發(fā)言
4 、引導探究的'方法:
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探究實驗→歸納結論
二、聲音的傳播:
1 、探究:桌子傳聲 ————— 固體能夠傳聲
2 、空氣傳聲:聽到飛機和響聲
3 、“真空鈴”演示: ——— 實驗推理:“假如沒有空氣”呢?
4 、播放錄像“振動的音叉激起的聲波傳入人耳”
指導學生自學“想想議議”
5 、演示:液體傳聲
將發(fā)聲的門鈴放入水中,還能聽到響聲嗎?
生活現象:水中的魚能被岸上人的說話和腳步聲嚇走。
6 、幾種物質的聲速:
認識理解,記?。?/p>
三、測評與小結:
1 、小訓練、小測試,反饋時采用師生共同評講
2 、請學生對所學內容小結,養(yǎng)成歸納知識的習慣。
四、作業(yè):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附:板書設計 :
第一章 聲現象
第一節(jié)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二、聲音的傳播:
1 、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
2 、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的形式傳播。
3 、聲速:
( 1 )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 2 )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相信《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件(熱門3篇)》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聲音產生傳播課件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教案是老師上課之前需要備好的課件,每位老師都應該他細設計教案課件。設計教案需要注重課堂氣氛的營造和調動。您要的信息已經整理好了:“聲音的產生與傳播課件”,希望此文能給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我們經過深入研究后,匯總整合了“聲音課件”相關內容,現將綜合所得呈現給大家。在新上的課程中,老師一般都會準備教案課件,需要同學們認真撰寫每一份教案課件。編寫教案時,要注意知識點的合理組織和安排。...
精心準備教案課件是確保老師開展好課程的前提條件,并且在撰寫過程中不能草率處理。合理的教案和課件是打造卓越課程的關鍵要素,或許您也在為教案課件而感到困擾吧。為了滿足您的需求,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編輯特意查詢了關于“聲音的產生課件”的相關信息,希望本文內容能為您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建議!...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