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你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懸在半空的心

發(fā)布時間:2021-01-25

幼兒感恩的心活動方案。

每一個小孩都有無限的潛能,家園共育可以讓孩子的潛能更好的激發(fā)出來!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用心關(guān)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你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懸在半空的心”,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燙手!”

“不要碰那個,小心傷到!”

“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學習就行了!”

“聽我的,別自己瞎弄!”

“我跟你說了你為什么不聽?”

“都說了不讓你這樣干!”

……

這就是被你控制的孩子,TA怎么做都是錯的!

發(fā)號施令的話也許父母經(jīng)常脫口而出,但你可能不知道,這些話正悄悄地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正確面對自己的控制欲

我對小福氣也有控制欲。

他不收玩具,我會生氣。他不按時睡覺,我會生氣。他不聽話,我也會生氣。但我寧愿他跟我爭辯,給出自己的看法和合理的解釋,也不要他盲目順從。

因為我知道,我不能控制他,保護他一輩子。所以一開始就不能千依百順地寵著他。因為我知道,如果我現(xiàn)在將他保護的面面俱到,將來他在社會上,就會頭破血流。

有他需要自己歷練和經(jīng)歷的,他需要自己磨練才能夠收到寶貴經(jīng)驗的,一樣都不能少。

其實,父母們最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放不下來的心。

父母的控制會影響一生

如果你認為小時候習慣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長大后會自己改變,那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這非常非常難!

比如,即便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每次我從超市回來,我媽也必定會問:“買了什么,花了多少錢?”如果我不回答,母親大人便會翻購物袋查小票價格。

查完之后,她會說:“這個那么貴,為什么要買???那個沒什么用,真是浪費錢!”

然后我也會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和審美,重新評估我的人生。并最終得出:“嗯,我就是個一無是處的人”這樣的想法。

在我媽控制與洗腦之下,她讓我相信:“我這么懶,這么蠢,婆婆又這么不待見我,我一無是處,我照顧不好我自己的孩子!”

在父母控制之下長大的孩子,即便是有了自己的小孩,也是軟弱無力的,就像從未長大,沒有自信能夠養(yǎng)育好他。照顧孩子的任務自然而然地又被長輩攬到身上。

我的孩子小福氣上幼兒園之后我想帶他離開我的父母,我媽便說,“你現(xiàn)在翅膀硬了,用不著我了,你走了再也別回來!我老了,沒用啦!”可如果繼續(xù)留下,我媽又會說,“自從給你帶孩子,我多辛苦!這么大年紀了,還享不到一天福。”

我怎么做都是錯,常常覺得很痛苦。

過度包辦即是控制

如果說我是在我媽的控制之下長大,那么我弟弟就更加可憐了。

媽媽41歲生下弟弟,作為家里的唯一的男丁,弟弟從小,便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種種細節(jié)不再描述,且說一下弟弟的現(xiàn)狀。

弟弟現(xiàn)在已經(jīng)25歲了,每天只做三件事,吃飯、睡覺、打游戲。每天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媽,我吃什么?”

他完全不工作(也不想)、不出門(除了去網(wǎng)吧),不社交(除了打游戲的隊友)。

他就像是一只被圈養(yǎng)在家的寵物,喪失了一切生存的基本技能。我甚至無法想象,等父母老了動不了甚至離去的那一天,我弟弟的人生會變成什么樣。

如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我會很客觀的說一句:弟弟這輩子已經(jīng)毀得差不多了。

我曾經(jīng)想,也許只要他活著,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

父母大概覺得:我們會一直養(yǎng)你,可是他自己的人生呢?

自閉,源于過于被控制

我之前的公司有個叫小D的同事。我剛?cè)ス镜臅r候,他每天最早來開門,打掃老板辦公室,接著就坐下來打游戲。開始我以為他是老板親戚,才這么有恃無恐。

可聽同事八卦才知道,小D有自閉癥,跟人溝通有障礙,父母離異后一直跟著媽媽生活。

老板租的是小D媽媽管的房子,礙于情面把小D收進公司,表面上是給他一份工作,實則就是做點“掃地僧”的基礎工作。

每個月小D媽媽給老板300塊,再經(jīng)老板的手發(fā)給小D當“工資”。我聽了之后覺得好感動,感嘆這世上母愛的偉大。

有次單位聚餐,我們叫了小D一起,小D一開始還很開心,有說有笑,可轉(zhuǎn)身接了一個電話,回來臉色就變了。

他支支吾吾地對我們說,“我不吃了,我媽讓我回去,她好像沒帶鑰匙,我得給她送鑰匙去。”小D說完轉(zhuǎn)身走了,大家好像都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其實平常的小D除了跟人交流少一些,說話時不看別人眼睛、說話神情有些逃避游離之外,跟普通人并沒有兩樣。特別聊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游戲),還會眉飛色舞。

但一說起他的媽媽,他就會瞬間沉默,陷入一種自閉的狀態(tài)里。也許,小D并不是真的自閉,只是他媽媽的愛讓他窒息。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自從有了小福氣,我常常會回頭看自己的成長之路。

像所有的父母一樣,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免不了地為他牽腸掛肚。擔心他餓了、累了、病了、摔了,擔心沒有自己陪伴在身邊,他是不是能被這世界溫柔相待。

有位心理老師說過:“過度擔心自己的孩子,就等于是在咒他死”。這點并不夸張。

自閉的小D,背后是一個連跟誰吃飯都要干涉的媽媽。

我的弟弟,被嬌生慣養(yǎng),25歲不找工作、啃老、宅家,因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已經(jīng)被家人包辦好了。

他們就像溫水里煮著的青蛙,漸漸喪失了生命機能,漸漸的被這樣的生活消磨盡生命,最后慢慢的死去。

控制欲的源頭是缺乏安全感

控制欲強的媽媽,大多來自沒有安全感的原生家庭。

她們年幼時或缺衣少食或經(jīng)歷骨肉分離、生活動蕩。長大后她們用自己的方式努力掌控,讓自己的世界不再崩塌。

她們想把自己沒得到的,通通都給孩子,對孩子的控制是因為她們自己強烈的沒有安全感。所以寧愿孩子天天在家打游戲,荒廢終生,也不愿意他們?nèi)ネ饷娴氖澜缃?jīng)歷風雨。

但媽媽畢竟不能代替孩子活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生命和獨立的意志,他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可高。

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前人用生命和鮮血告訴我:

自由不僅僅是信仰,更是人性的需要。

如果一個孩子,連基本的自由和尊重都沒有,他的一生,也只能悲慘收場。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不是陪孩子太累,而是你的方法不對


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地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兩種陪伴的有機結(jié)合,才最合理。

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的,更是給父母的。

陪孩子太累?方法不對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養(yǎng)孩子成了大多數(shù)家庭最重的負擔,一個大人往往沒辦法帶好一個孩子。

最常見的情況是,一個全職媽媽需要配備一個老人或者保姆,兩人或多人合作才有可能完成養(yǎng)娃這個艱巨的任務。

更為可怕的是,甭管幾個人合作養(yǎng)娃,只要參與的人都會累得精疲力盡。

所以,我做全職媽媽時,常常會有媽媽問我:“你家保姆在哪兒請的?”

當她們得知我家沒有保姆,也沒有老人幫忙更沒有小時工時,她們大驚失色,一臉同情的看著我說:“哎,那你不是累死了?云香你太強了,你怎么受得了?”

事實上,我并沒有很累,反而每天神清氣爽,該培訓培訓,該出書出書。

當然,如果我也按照很多人養(yǎng)孩子的方法:每天無時無刻不守在孩子身邊陪孩子玩,好不容易孩子睡著了,媽媽趕緊做飯、洗衣、收拾屋子,活兒還沒干完,娃又醒了,繼續(xù)陪娃……那我確實會被累死,因為這樣的媽媽別說有自己的休閑時間了,就連睡覺的時間都很難保證。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媽媽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養(yǎng)育出平靜自信的孩子?

事實上,在孩子一歲之前,的確需要媽媽經(jīng)常的陪伴,但當孩子學會走路,開始自己探索世界以后,媽媽更多的是需要放手,也就是說,孩子不需要你總是陪著他玩耍!

這個觀念可能會讓很多父母大吃一驚:“什么?難道我們總是陪著他反而不好了?難不成把孩子放在一邊不搭理他?”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了:高質(zhì)量的陪伴。如何評判陪伴的質(zhì)量高不高?什么才是真正高質(zhì)量的陪伴?

邊工作邊陪伴

我認為陪伴質(zhì)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tài)如何。

只要雙方狀態(tài)是愉快安詳?shù)?,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zhì)量的陪伴。也就是說,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是指父母隨時待命,陪著孩子玩游戲。

事實上,在家庭中,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的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那就是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前面一種陪伴好理解,也是很多父母努力在踐行的。后面一種就讓很多人費解了:父母在一邊工作,讓孩子自己玩耍也是一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

當然了。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里所指的工作,絕對不是我們平常所理解的上網(wǎng)、打電話應酬、看書等等,而是指那些孩子能理解能模仿的工作。

比如做家務、做手工,這些孩子能看見,也能明白并能模仿,只有這樣的工作才能成為陪伴孩子時的工作。

同時,父母做工作時的狀態(tài)極其重要,你是匆匆忙忙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還是享受工作本身,悠閑自在的工作?要知道,孩子吸收的不光是父母所做的事情,他更有可能吸收的是父母做事時的狀態(tài)。

有人可能會不相信,因為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往往會很專心,好像根本就注意不到媽媽在旁邊做家務,這怎么會是一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呢?

事實上,孩子表面上好像沒有注意到媽媽在做什么,但他卻用靈魂在感知著這種陪伴,正如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p>

我想很多孩子都會記得小時候父母干活時自己在旁邊玩耍的場景,因為那時候的父母不匆忙,他們總是慢悠悠的,滿懷歡喜地干著自己的工作,這種溫馨,這種享受的狀態(tài),多年后仍能刻印在子女的腦海中,歷久彌新。

我當初踐行這樣的陪伴純粹是誤打誤撞,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家沒有保姆幫忙干家務,而孩子睡著時我又想寫點文章。

所以只好在孩子醒著的時候,帶著他一起做家務,沒想到孩子居然非常喜歡,不但不會搗亂,還會經(jīng)常幫忙干活,有時即使他要玩耍不干活,也總是興高采烈的,呈現(xiàn)出一種滿足愉悅的狀態(tài)。

那時,我就疑惑,莫非孩子很喜歡我做家務?因著孩子喜歡,我也就不著急了,干起家務來更加輕松悠閑,孩子的狀態(tài)也愈發(fā)好了。

后來我學習了華德福教育,才知道,原來我誤打誤撞的這種陪伴居然是華德福教育中極其推崇的一種陪伴方式。

華德福教育認為:

成人只是孩子生活的環(huán)境,而不是孩子生活的主導,這樣的陪伴中,成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情,狀態(tài)非常放松、喜悅。

孩子吸收了這種狀態(tài)也會非常放松喜悅,同時,成人專心做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示范,光是這兩點,就已經(jīng)為孩子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環(huán)境了。

學習了這種教育理念以后,我又將韻律和節(jié)奏引入了我們的家務中,每天定時掃地拖地,周一到周五,我每天都會安排不同的家務來做,比如周一擦桌子,周二洗襪子,周三清潔玩具,周四洗鞋子,周五做面食等。

這些活動中,我很少喊豆豆來幫助,只是自己輕松的做著,有時候他會過來幫忙,有時候他會玩自己的,但無論哪一種,他的狀態(tài)都是平靜喜悅的。

當我真的希望他參與時,我也很少直接說,而是通過唱歌吸引他的注意力,不管是擦桌子還是洗襪子,我都為這些活動編了特定的歌曲,比如我們的《襪子歌》:“媽媽正在洗襪子,洗呀洗襪子,媽媽現(xiàn)在正在洗呀洗襪子!……”

我們家一天到晚歌聲不斷,我相信這種歌聲本身也是一種陪伴,更是一種韻律和節(jié)奏,我想等豆豆長大后,他也會記得我們曾經(jīng)美好的家務時光的。

當然,他更有可能記得的是那些與他有關(guān)的家務,比如洗他的衣服鞋子,比如給他做手工,比如爸爸給他做玩具。

只要父母狀態(tài)好,所有的家務都是一種高質(zhì)量的陪伴,與孩子有關(guān)的家務更是一種萬兩黃金也換不來的超級陪伴。

那么,有了這種陪伴,還需要父母陪著孩子玩嗎?

當然也要,尤其是當孩子需要你參與他游戲的時候,同樣,陪伴孩子做游戲,要記住你只是一個陪伴者,一個跟隨者。

不要企圖通過游戲教會孩子什么,孩子自然會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相反一個成人在游戲中上躥下跳,拼命引導,表面看孩子是興奮了,瘋狂了,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應該有的狀態(tài)。

也就是說,這只是你的表演,而不是真實的生活,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真實的生活,我們真正應該培養(yǎng)的是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兩種陪伴都重要

同樣,這樣全身心的陪伴孩子玩耍應該和前面所說的通過工作陪伴孩子相結(jié)合,每天都有這樣的陪伴,也有那樣的陪伴,兩者缺一不可。其重要性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第一,父母的陪同玩耍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讓親子之間有更多的共同話題。

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成人能常年全天候的陪著孩子玩游戲而一直保持平靜喜悅的心情。

因為這不是父母真正喜歡的,父母不可能整天玩孩子的游戲而且沉迷其中,除非他還沒長大,心理上就是一個三歲小孩。

第二,父母工作陪伴既是對孩子的一種陪伴,也是對自己的一種陪伴,這種換擋可以讓成人有更好的品質(zhì)去和孩子相處。

就我個人而言,在孩子的陪伴下干家務是非常享受的,有過這樣的享受時光,當我陪孩子玩耍時我也更能專心。

同時這也讓我節(jié)省了很多時間,以便孩子睡著以后,我有足夠的時間看書、寫作,這種安排讓我精力充沛、神清氣爽。

第三,這樣的陪伴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當父母陪孩子玩耍時,孩子能學會如何與人合作玩耍,也能從成人身上學到很多優(yōu)秀的品質(zhì),當父母通過工作陪伴孩子時,孩子會學會如何獨自玩耍,這是他陪伴自己的時間。

很多孩子一離開父母就無所事事,不知道干什么好,這就是父母從小沒給過他機會自己玩耍的緣故。

也有人說,我的孩子如果不陪著玩,他真的不知道怎么玩啊,他會很無聊的。

好吧,孩子偶爾的無聊是必須的,正如成人一樣,每個人都需要一點點無聊的時光,這樣我們更能知道下一步該做什么,可以說,當我們無聊的時候,其實是我們與自己的心距離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真正獨立思考的時間。

第四,從孩子的健康角度出發(fā),這樣養(yǎng)育的孩子才能擁有真正的自我。

當他獨自玩耍時,他在發(fā)展自己的自我;當父母陪伴他玩耍時,他的自我又是放下的。

這兩種陪伴相結(jié)合,孩子既有發(fā)展自我的空間,也有放下自我的時候,這才是健康的發(fā)展狀況。

如果大人從來不能專心陪孩子玩,孩子的自我是一直孤獨的,長大后他可能變得非常自我,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有他人。

相反,那種大人無時無刻不陪著玩耍的孩子則很難得到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因為他的自我和成人的自我是糾纏在一起的,甚至是被成人所裹挾的。

尤其是在家里,被很多大人圍著的孩子,大人的自我緊緊包裹著孩子的自我,這無異于一種扼殺,所以現(xiàn)在我們會看到那么多沒有自我的可憐的孩子!

孩子,改變命運的不是考分,而是格局


記得幾年前,參加公司的一次年會,一個神秘的投資人在臺上拍著我們老總的肩膀。

對臺下的人說,“我最看重的是這個人的格局?!?/p>

那個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著一個屏幕開花的千元手機的中年男人。

總是有用不完的勁兒,一股不服輸?shù)臍狻?/p>

讓人至今難忘。

那是我從大學畢業(yè)后第一次參加工作,聽到了格局這兩個字。

后來聽了老板的經(jīng)歷,更是讓人刮目相看。

我對他擁有的財富和地位一點也不羨慕,少年意氣,覺得什么都可以去掙。

但是對他曾經(jīng)落魄到住橋洞,擺攤推銷,但一直沒有放棄,從無到有的經(jīng)歷很敬佩。

一個人的格局如何,往往會讓人生的結(jié)局迥然不同。

我們也會見到很多人,有著一點點的成就馬上自我標榜,不可一世。

或者借助祖輩積德,含著金勺子出生,以為世界都是自己掙來的一樣。

為人父之后,面對眼前的孩子,也就常會想。

格局是什么?

又該如何教育孩子,讓他能夠擁有格局?

有一句話是,格局決定結(jié)局。

有一個朋友,跟我們聚會時總是愁眉苦臉。

抱怨生活的不如意,但是每次散了之后,他就會我行我素,照舊是去打牌。

他當年是211重點大學畢業(yè),在一家小公司做了中層領導,所以一直覺得郁郁不得志。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管著這三五個人,拿著這七八千的工資,一眼就看到了頭。

下班后就是約人打牌,玩的不知天昏地暗。

剛開始的時候他抱怨時,大家還響應一下,但是時間久了,也沒有人理會了。

而他也在溫水煮青蛙的模式下喪失斗志,還談什么奮斗。

如今十年過去了,他還是那個奔走于牌局之間抱怨的他。

但是身邊的人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個人如果總是固步自封的抱怨人生,最后朋友都會越來越少。

因為層次不同,不相為謀。

我認識一個做自媒體的朋友,她畢業(yè)于一所非常普通的師范學校,但是憑著努力當了一名中學老師。

因為長得不錯,教學也好,于是就常常被校長拉出去應酬陪酒。

只要教育局的領導一來,就要作陪,學校拉項目就要醉酒。

而且評優(yōu)評先更要給上面的人送禮,巴結(jié)領導。

她是家里的長女,父母是按照兒子養(yǎng)的,性格非常要強,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這樣。

所以她決定離職。

當時父母聽到了這個決定就威脅她說,只要離職就斷絕關(guān)系。

所有的親戚和朋友都來勸她留下,誰會傻到將自己的國家飯碗砸掉,畢竟這么多人都擠破腦袋想進都沒門。

可最后她還是一紙書信辭職了。

當然,她知道自己讀過足夠的書,能寫能說,先去外邊做一個文案也比在這學校過這樣的日子強。

結(jié)果,她趕上了自媒體大潮,用自己的才華譜寫自己的人生。

如今她已經(jīng)年入近百萬,用自己的努力,讓自己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用她的話說就是:過一種“配得上自己的人生。”

格局這個東西,就是這樣。

我們摸不著,但是卻實實在在存在。

你倘若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自己給自己建造一座監(jiān)獄把自己鎖住。

那你的人生就注定在掙扎和不滿中度過。

當我們養(yǎng)育著我們的孩子。

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為了工作而卑躬屈膝,阿諛奉承。

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如今很多的孩子,長大之后就說“沒意思!”

好像什么都“沒意思“

那是找不到人生的意義。

其實很多父母也是如此,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思。

在工作上找不到意義,因為僅僅把它作為謀生的工具,而不是自己內(nèi)心所喜愛的。

而在家里也忽視身邊人,還常常不高興發(fā)脾氣,傷害自己最親的人。

龍應臺在寫給兒子的信里說“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p>

值得父母們深思。

我們養(yǎng)育著的孩子,將來會是什么樣子的?

常常受著父母的影響。

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本身的格局會影響到孩子。

如果父母把養(yǎng)育孩子的目的定為考高分,讀名校、掙大錢、買大房子、光宗耀祖。

那么孩子的學習動力和壓力也就停留在這個層面上。

這也是很多孩子不愿意努力的原因。

很多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中學之后就提不起學習的勁。

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大致都懂事了,知道家里的情況,受著父母的影響,形成了三觀。

如果從小父母就用物質(zhì)的目標來激勵孩子努力。

鼓勵孩子考高分,進名校。

然后呢?

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成家立業(yè),結(jié)婚生子。

孩子問,再然后呢?

估計很多父母都答不上來。

當孩子懂事之后就發(fā)現(xiàn),自己不努力也能得到這些啊。

還讀個球,不如好好玩玩。

所以說,父母的養(yǎng)育理念和行為會影響孩子的格局。

為人父母,要記得常常拾掇一下自己。

不僅僅是買衣服、包包、好車……

而是要常常反思一下自己在孩子面前,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因為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

就好比我們家,每次吃飯時候,掉落在碗邊的飯粒,兒子都想去撿起來吃掉。

這個習慣孩子媽很不高興,說這不衛(wèi)生。

而且每次看到水龍頭沒關(guān)緊,他會去趕緊關(guān)掉,說浪費水。

我們也沒有刻意去教。

小小的孩子怎么會這樣呢?

完全是受了我的影響。

而我呢?

也是受了父母的影響。

節(jié)儉的習慣,在每天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跨代傳遞了下來。

培養(yǎng)孩子的格局,還得父母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榜樣。

大度一點,人生很長,世界很大,斤斤計較的父母養(yǎng)不出胸襟寬闊的孩子。

擔當一點,吃點虧也不錯。這樣的人往往有更多的朋友,因為有舍才有得。

真誠一點,錯了又何妨,擦干淚從頭再來。

有點使命感,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也不是為了混日子。

總得找一點偉大一點的事來做。

說實話,為人父母,最偉大的一件事就是——“好好的栽培自己的孩子”

還有比這事更重要的嗎?

一個人不能停止學習腳步,因為你得提升自己,擁有格局。

做了父母更是如此。

陪孩子一起,多讀一點書,讀點無用的書。

梁文道說:“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努力提升自己的格局,養(yǎng)一個有格局的孩子。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而是“慣”出來的


美國作家杰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泵\的基石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傲晳T”猶如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人生的方向盤。

同事們都羨慕我有個好女兒:省心,自覺,不用管。我告訴他們:好孩子不是“管”出來的,是“慣”出來的。這里的“慣”不是嬌慣,而是幫助她養(yǎng)成好習慣。

習慣是由多次重復的行為形成的,因此,要培養(yǎng)好習慣得從平時的行為抓起。孩子平時大部分時間在學校,作為父母,主要是雙休日和寒、暑假對孩子的管理和引導。

女兒讀小學時,每年的暑假我們家都有一段時間的“真空”:她爸爸白天在外面做生意,我要參加學校組織的旅游,一連六七天沒人管孩子,怎么辦呢?我想出了一個“遙控”的辦法:和孩子一起制訂一份作息時間表和計劃書,然后讓她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詳細的作息時間已經(jīng)忘記了,我只大致記得每天要有這樣幾項內(nèi)容:進行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畫三幅小國畫,寫三張(16開大小的)毛筆字,吹一個小時的長笛,做一個小時的作業(yè),然后看電視,睡午覺,看書。看電視要有選擇性,買一份《中國電視報》,圈出適合她看并且她也喜歡看的節(jié)目,定時看,每天看電視的時間不超過兩小時。

計劃訂好之后,畫一張表,每天登記,完成一項打一個勾,完不成的第二天補上??傮w完成得好的獎勵,否則處罰。

日復一日之后,孩子的習慣慢慢養(yǎng)成了,無論父母在家不在家,該做什么的時候,她會自覺去做,后來再大一些,她就可以自己為自己訂計劃了。

女兒剛參加完高考,考前她們高中提前17天讓學生在家里復習。我照常到校上班,她爸爸照常忙他的餐館,就她一個人在家里復習。頭兩天放假,她收拾屋子,整理書籍資料,歸類,訂考前復習計劃,稍作調(diào)整、放松。從第三天起,便進入了有條不紊的自學。有時候,我和她爸在餐館里忙到晚上近十點鐘才回家,女兒一個人仍在她的房間里安靜地學習,電視、電腦都沒隨便開。倒是我們回去之后,她才過來和我們一起看看《藝術(shù)人生》、《人物》、《央視論壇》、《新聞調(diào)查》等電視節(jié)目,23∶00前睡覺。

又逢暑假,孩子們興奮,父母們憂心忡忡,巴不得學校天天上課。其實假期是培養(yǎng)孩子自主意識和獨立生活、學習能力的絕好機會,關(guān)鍵是父母如何遙控,孩子如何自控。建議父母學一點“放風箏”的技巧: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制訂一份覆蓋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的計劃,然后抓住這根“線”,讓孩子在假期“飛得高,飛得遠”,又不偏離“軌道”。

好習慣養(yǎng)成之后,的確有“一勞永逸”之效。依照這個推論:多次重復的行為變成習慣,習慣決定性格,而性格最終決定人的命運。這樣看來,對孩子習慣的培養(yǎng)就真不是一件小事了。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從“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時代走過,我們卻好像一下進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領地——對孩子無底線的尊重、慣著,生長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給家長們發(fā)出一個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間的平等意識,但是父母絕不能僅僅“和孩子做朋友”。父母本身是一種天職,給孩子的不只是尊重、更應該是教導和引領。父母在父母的位置,做好這個角色應該做的事,孩子才能真正像個孩子,懂得親昵,懂得規(guī)矩,更懂得兼具兩者的真正的愛。

我在一家餐廳的候座區(qū)排隊,旁邊有三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孩子,正在聊天。他們長得都很漂亮,衣裳、鞋襪和背包顯然經(jīng)過精心打理,若不是時尚名牌,肯定也是設計師款式,任何一個孩子都可以立刻上走秀臺或登上童裝目錄。

孩子們聊天的內(nèi)容又是什么呢?第一個男孩說:“我們家里我最大,我想看什么電視,全家人都要陪我看。”第二個女孩說:“看電視根本沒什么。我媽媽說我才是我們家的大王,我想要什么,他們都要買給我,不然我就哭,他們最怕我哭了?!钡谌齻€女孩抿著嘴笑,輕聲說:“那有什么了不起?!彼龍A亮亮的眼珠轉(zhuǎn)向兩個同伴,“你們敢打你爸嗎?”第一個男孩說:“小時候會打啊?!钡诙€女孩附和的點頭。第三個女孩露出勝利的微笑:“我是說,現(xiàn)在。我敢打我爸耳光喔?!毙∨⒌谋砬楹驼Z氣使我不寒而栗,雖然只是個孩子,她已經(jīng)掌握了自己的權(quán)力,她在父母身上試驗并開展她的權(quán)力范圍。她當然明了自己的權(quán)力是父母愛的給予,她選擇回報的卻是耳光──用暴力與屈辱加諸于愛她的人。

我想起媽媽說過的諺語:“兩歲打娘,娘會笑;二十打娘,娘上吊。”打打鬧鬧,是朋友間的樂趣,卻是親子關(guān)系中的悲劇。

今日的父母親,昨日仍是孩子時,與父母的關(guān)系往往都是緊繃的。那時的父母親可不懂什么兒童心理學,他們服膺的父母學,是“嚴加管教”,或是“棒下出孝子”。昨日孩子在體罰或壓抑下成長,不禁在心中勾勒未來的藍圖:“絕不打罵小孩”、“要當他們的朋友”……昨日孩子成為今日父母之后,用最尊重孩子的方式把孩子帶大,內(nèi)心卻有著巨大的失落、焦慮與感傷:“我這么尊重他,他為什么不尊重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我又一次翻開了孔子留下的“育兒經(jīng)”??鬃釉f:愛護一個人,怎能不訓練他,讓他常常勞動呢?真心為一個人好,怎么能不規(guī)勸教導他呢?父母親心心念念要給孩子最大的尊重,與此同時,是否思考過,自己尊重了“父母”的身分與天職嗎?是的,父母,乃是一種身分,更是一種責無旁貸的使命,承擔著教養(yǎng)子女的任務。有些父母帶著童年的創(chuàng)傷,為了怕傷害孩子的感覺,小心翼翼,動輒得咎,最后成了不敢拂逆兒女的“孝子”、“孝女”。

等到孩子的心性被養(yǎng)得驕縱、傲慢,成了家中的霸王,父母親感到大勢已去,急著揭竿起義,想要收復失土,為時已晚。父母親的失策,不在于后來的管教失當,而在于應當管教時錯失良機。愛一個孩子,不僅是尊重而已,更應該教導他,讓他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給他規(guī)范和約束,讓他知道,這世界并不是因他而存在的。

許多孩子在密不透風的保護下成長,功課由家教幫著做;書包由菲傭幫著背;鞋帶由父母幫著系,他們從不需要為“活著”付出一點勞動力。除非父母親可以確保孩子一生都有人服侍,否則,等到他必須為自己勞動的時候,不僅手足無措,還會有更大的懷疑與挫折。

在我創(chuàng)辦的小學堂舉辦的一次夏令營里,有個被寵壞的小霸王,已經(jīng)小學五年級了,卻總要老師蹲下來為他系鞋帶,他說在家里都是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幫他系的,自己不會系鞋帶?!澳阏娴倪B鞋帶都不會系???”我問他。那孩子笑笑的看著我,眼中閃動著優(yōu)越的光:“對啊。所以,你要幫我系鞋帶?!薄斑@樣啊,”我俯下身,停頓三秒鐘,把自己的鞋帶解開,對他說:“那我來教你吧。不然,你都快要念完小學了,連鞋帶都不會系,會被人家取笑的?!?/p>

孩子完全沒料到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他只好跟著我一次又一次的學會系鞋帶。當他完成了系鞋帶的功課,我拍拍他的手背鼓勵他:“看!你做得很好。以后,不但不用人家?guī)兔?,還可以幫爺爺奶奶系鞋帶喔?!闭f這句話的時候,我衷心希望,他學到的不僅是系鞋帶的功課而已。

做父母還是當朋友?顏淵,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曾贊嘆孔子說:“仰起頭來看,比想象更崇高;深入去挖掘,比想象更堅毅。眼看著在面前,忽然發(fā)覺又到了身后。老師就是這樣緩慢而持續(xù)地引領著我們,用他的知識與經(jīng)驗開闊我的眼界,又用規(guī)范與約束使我成為謙恭有禮的人,就算我想停下腳步,卻不由自主往前走……”

這段話在我讀來,雖是贊嘆孔子的“為師之道”,更是我理解的“父母之道”,即“引領”??鬃釉f,“名不正,則言不順”,怎么擺正自己在與孩子相處時的姿態(tài),這值得每一個父母思考。

當我聽見父母親宣稱:“我不想當孩子的父母,我想當孩子的朋友”這樣的話,總是十分憂心。父母不想當父母,那么,該由誰來擔負父母親的神圣使命呢?父母親是兒女靈魂的雕塑師;是最偉大的藝術(shù)家;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全心全意仰望與愛慕的第一個對象,假若父母不想當父母,首先辜負的就是孩子啊。怎么竟還以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xiàn)呢?或者竟以為這是最新穎時尚的想法?

我更愿意將這種想法理解為對陪伴與自由的強調(diào),但在我看來,父母親是一種不能放棄的天命。在和孩子打成一片之前,父母親應該樹立起既高且深的形象,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因為這個時候,除了父母之外,他們別無所有,正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形象的好時機。我記得自己的童年,偶爾會發(fā)生失控場面,亂打亂鬧,這種時候,最渴望的,是一個能使我停止下來的大人。

當父親或母親攫住心跳加速、胸腔快要爆炸的我,雙手捧住我的臉,注視著我的眼睛,堅定的對我說:“乖,你現(xiàn)在太激動了,要冷靜一下。來!我們休息一下。”當他們牽著我的手,把我?guī)У揭贿吶ァ袄潇o”的時候,我一邊喘息,一邊升起一種解脫的松弛和安心。拽在我手心的那雙大手,象征著權(quán)威,充滿力量,又透出理解,讓我心安。

前幾天,我見到了我侄兒。當我鐘愛的侄兒幼年時,我常喜歡跟他說:“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啊。”剛開始他很開心,漸漸的,沒那么熱絡了,直到他念小學四年級的某一天,突然這樣響應:“我們不只是朋友而已,我們是血緣之親,你是我姑姑?!彼谋砬楹苷J真,近乎嚴肅。

我立即收斂了笑嘻嘻的臉孔,慎重點頭:“你說得很對。”孩子其實可以清楚分辨,朋友與親人的不同,朋友與父母親更加不同。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父母親是一種天命。先把父母的天職做好,讓孩子愛你、敬你,長大后的孩子會明白,父母的意義與價值,遠遠超越朋友。孩子對父母的愛,也將欲罷而不能了。

孩子學習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


為什么有些孩子學習成績差,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好!很多家長,甚至有些老師都會說,智商有高低,努力各不同!

但是很多人往往會忽視這么一點,真正決定孩子學習成績的,不是智商,而是孩子對時間的管理。這就是有些人想方設法補課、熬夜,最終也學不過另外一些同學。因為他并沒有掌握時間管理的訣竅。

時間并不重要,效率才是關(guān)鍵

說到學習時間緊張,很多人首先會想到的就是怎么擠時間——壓縮睡覺的時間、壓縮吃飯的時間、壓縮休閑娛樂的時間,等等,把一切學習以外的時間都壓縮到極致,彷佛就是管理時間的終極目標。

為學習成績而苦惱的同學,常常也伴隨著覺得時間不夠的苦惱。因為他們覺得,要想把成績趕上來,必須給自己“補課”——多補習以前的基礎或者多找點別的教輔材料來做一下。但是,老師上課占據(jù)了絕大部分的時間,又要布置好多好多的作業(yè),每天連作業(yè)都做不完,哪里來的時間去自己學習?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的人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幾乎達到了人的生理極限了,不太可能再擠得出什么時間出來了,但進步仍然十分有效。看到自己在非常痛苦的看書做題的時候,有些成績比自己好很多的同學卻似乎很悠閑的樣子。如果時間利用都到了這步田地,自己還有再改進的余地嗎?

對于這些問題,用一句話解釋:“時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效率?!?/p>

學習時間也有“馬太效應”

排名靠后的同學總是抱怨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太多,除了做作業(yè),根本沒時間自己學習;而排名靠前的同學,則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其實沒多少,每天放學之前就已經(jīng)把家庭作業(yè)做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找點題來做找點書來看,還可以小小的休閑娛樂一下。

對于那些希望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改變現(xiàn)狀的同學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沮喪的局面。對于這種現(xiàn)象,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學習時間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社會現(xiàn)象。名字來自于《圣經(jīng)·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圣經(jīng)·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么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p>

學習好的人,因為看書做題很輕松,時間剩下很多,可以用來讓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而為學習苦惱的人,因為看書做題都很痛苦,效率低下,每天連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都難以完成,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學習,只能越來越痛苦。學習成績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單純靠擠時間是沒用的——就像窮人單純靠節(jié)約儲蓄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經(jīng)濟狀況一樣——我們必須記住世界上有比時間更重要的東西:效率。眼睛只看著時間,是無法逃脫“馬太效應”的陷阱的。

在管理時間的時候,我們必須要記?。好總€人一天都只有24個小時,再怎么擠也有限;但是時間利用的效率是可以成倍提高的,提升的空間很大。當我們在思考如何利用時間的時候,首先要想到的不是怎樣去從哪里“摳”時間,而是怎樣提高現(xiàn)有的時間利用效率。

提高時間利用率的原則

原則一:學會舍棄

“處好人際關(guān)系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要試圖讓所有人都喜歡你。”把這句話的思想用在時間管理上,也可以說:“利用好時間的最重要原則,就是不要試圖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p>

真正懂得如何利用時間的高手,一定是懂得如何舍棄的人。

中學學習的壓力很大,很多人被弄得手忙腳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面前總放著一大堆書,但你每次只能拿起一本書,認真閱讀,而不是同時拿起十幾本書隨意瀏覽——這是一種最浪費時間的學習方法。只有讀完一本之后,再去拿起另一本來閱讀。那么,該選擇哪一本呢?答案很簡單:最重要的那本。對第二重要的那本,堅決不看。當年把最重要的那本看完之后,第二重要的,也就變成了最重要的了。

確保自己一直在做最重要的事情,實際上也就是確保了自己的時間一直在被高效地利用。如果你今天計劃做五張試卷,語文、英語、數(shù)學、物理、化學各一張。那么,請先做你覺得最需要提高的那門科目。即使你做完一張之后,突然天花板掉下來砸到腦袋,到醫(yī)院住了一天院,那么你做的這一張試卷對你的分數(shù)提高仍然是極有幫助的。

原則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尋找最重要的事情來做,要放棄的東西,不僅是那些看起來不太有價值的東西。更重要的是,要學會放棄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但是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一道難度極高的題目,總是讓人忍不住想去挑戰(zhàn)一下。如果你在做完高考試卷前面的題目之后,還有充足的時間去解決最后一道難題,這樣的難題當然值得去挑戰(zhàn),因為它會給你加分。但是,如果你前面的題目做起來都很困難,那么,挑戰(zhàn)這樣的難題,不僅不會有結(jié)果,還是讓你減分——因為你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做那些你本來可以拿分的題目。我們要保證自己的學習效率,就要多做和自己水平相適應的題目,既有成就感又能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

所以,對于那些剛開始制定計劃的人來講,計劃應該定得適度低于而不是高于自己所能完成的水平。比如你預計自己復習某一部分的內(nèi)容需要一個小時,那么你可以計劃用80分鐘。讓時間寬裕一些,但盡量保證每天給自己規(guī)定的任務都能完成。在一天結(jié)束的時候,前一天所計劃的事情都做完的成就感是非常爽的,可以給你繼續(xù)制定和執(zhí)行計劃的信心和動力。這樣循序漸進,再慢慢的提高標準,才能真正高效的利用時間。

原則三:根據(jù)不同學習內(nèi)容安排時間

“沒有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的名言。那么,我們也可以說:“沒有人能兩次度過同一個小時?!泵恳粋€小時都是很獨特的,在每一個小時里面,我們周圍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都會發(fā)生變化。上課的時間和在家自習的時間,顯然是各不相同的。我們不能簡單的把24個小時進行劃分成一個一個的小格子,然后往里填充內(nèi)容,然后就管這叫“時間計劃”。我們必須學會讓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和不同的時間相契合。

面對那些需要大量的閱讀、理解、背誦的東西,就要安排時間比較長、精力比較充沛、不容易受到干擾的時間段來做。那些精力不太旺盛,比較容易受干擾的時間用來做什么呢?用來做題。因為做題的時候需要動筆演算,可以強迫你集中注意力,即使周圍環(huán)境比較吵鬧,即使你精力不太好,仍然可以達到練習的效果。

原則四:注意適當?shù)男菹?/p>

孩子們要想把時間利用好,除了要擠時間學習外,還要學習擠時間休息。有很多同學在喜歡熬夜,因為夜里安靜,有利于學習。但這樣就會影響白天的精神,上課老想打瞌睡,又怕被老師發(fā)現(xiàn),睡得很不安穩(wěn),于是課沒有聽好,覺也沒有睡好,一天到晚都迷迷瞪瞪的。

其實,高中的時間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要浪費時間很容易,一晃就過去了;;要努力學習也足夠長,學習任務重的時候偶爾熬夜可以,長期如此肯定堅持不住。

最重要的原則:學會執(zhí)行

把良好的計劃變成現(xiàn)實就跟我們學習需要預習和復習一樣,計劃既需要每天執(zhí)行之前牢記在心,也應該在每天執(zhí)行之后進行檢查,只有如此才能不停的督促自己,持之以恒。

總之,說了那么多關(guān)于如何進行時間管理的話,就是沒有告訴大家該怎么樣列一張每天如何安排時間的表格。實際上,這可能是在時間計劃中最不重要的一個方面了。你只要拿出一支筆一張紙就可以填滿整張表格,但里面的東西可能對學習毫無幫助。

我們都知道,同樣是一張寫滿了字的密密麻麻的試卷,有的能得到150分,有的只能得零分。所以,把試卷寫滿不是本事,知道該寫上什么正確的內(nèi)容才是本事。時間管理也是一樣,列出表格把時間填滿不是本事,知道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填入正確的內(nèi)容,然后認真執(zhí)行,這才是真正的本事。

相信《你需要控制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顆懸在半空的心》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感恩的心活動方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 不是陪孩子太累,而是你的方法不對 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地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兩種陪伴的有機結(jié)合,才最合理。 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
    2021-01-25 閱讀全文
  • 孩子,改變命運的不是考分,而是格局 記得幾年前,參加公司的一次年會,一個神秘的投資人在臺上拍著我們老總的肩膀。 對臺下的人說,“我最看重的是這個人的格局。” 那個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著一個屏幕開花的千元手機的中年男人。 總是有用不...
    2020-12-19 閱讀全文
  • 好孩子不是“管”出來而是“慣”出來的 美國作家杰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的基石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傲晳T”猶如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人生...
    2021-01-11 閱讀全文
  • 最懂孩子的教育不是做朋友,而是…… 從“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時代走過,我們卻好像一下進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領地——對孩子無底線的尊重、慣著,生長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給家長們發(fā)出一個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間的平等意識,但是父母絕不能僅僅...
    2021-01-12 閱讀全文
  • 不是領導的安慰,而是不相信 最近一段時間心情真的很差,主要還是工作的原因。開學初,本班分進25個孩子,其中有一個報名單上注明是4月5日入園的。我們對他也進行了家訪、讓他參加了我們召開的家長會,也請他定了園服。 開學兩周后,我們班...
    2021-04-06 閱讀全文

高質(zhì)量的陪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tǒng)意義上父母全身心地陪著孩子玩耍,還有一種更重要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高質(zhì)量的陪伴:孩子自己玩耍,父母在一旁做自己的工作。 兩種陪伴的有機結(jié)合,才最合理。 這樣的陪伴不光是給孩子...

2021-01-25 閱讀全文

記得幾年前,參加公司的一次年會,一個神秘的投資人在臺上拍著我們老總的肩膀。 對臺下的人說,“我最看重的是這個人的格局。” 那個走在人群里毫不打眼,天天拿著一個屏幕開花的千元手機的中年男人。 總是有用不...

2020-12-19 閱讀全文

美國作家杰克·霍吉說:“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泵\的基石就是養(yǎng)成習慣的行為。“習慣”猶如飛馳的列車,慣性使人無法停步地沖向前方。前方有可能是天堂,也有可能是深谷,習慣就是人生...

2021-01-11 閱讀全文

從“棒棍底下出孝子”的時代走過,我們卻好像一下進入了另一片迷茫的領地——對孩子無底線的尊重、慣著,生長出一片小霸王的森林。本文中,作者給家長們發(fā)出一個警示:可以吸取朋友間的平等意識,但是父母絕不能僅僅...

2021-01-12 閱讀全文

最近一段時間心情真的很差,主要還是工作的原因。開學初,本班分進25個孩子,其中有一個報名單上注明是4月5日入園的。我們對他也進行了家訪、讓他參加了我們召開的家長會,也請他定了園服。 開學兩周后,我們班...

2021-04-06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