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論讀后感。
你可以在以下資料中獲得關(guān)于“君主論讀后感”主題的有用資料。讀書能夠讓思想擁有翅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會獲得豐富的知識。當我們結(jié)束一本好書并且吸收了大量的知識,這時我們需要撰寫一篇有關(guān)讀后感的文章,那么請參閱本文!
馬基雅維里提到“君主如果表現(xiàn)出上述那些被認為優(yōu)良的品質(zhì)(指樂善好施、慈悲為懷、言而有信、勇猛強悍、和藹可親、誠懇、純潔自持、容易相與、穩(wěn)重、虔誠之士---引者),就是值得褒揚的。但是由于人類的條件不允許這樣,君主既不能全部有這些優(yōu)良的品質(zhì),也不能夠完全地保持它們,因此君主必須有足夠的明智遠見,知道怎樣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國的惡行,并且如果可能的話,還要保留那些不會使自己亡國的惡行(貪得無厭、殘忍成性、食言而肥、軟弱怯懦、矜傲不遜、淫蕩好色、狡猾、脾氣僵硬、輕浮、無信仰之徒---引者),但是如果不能夠的話,他可以毫不躊躇地聽之任之。”于是,君主的權(quán)威與尊嚴這樣得來也就一脈相承了:“人們愛戴君主,是基于他們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懼則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應當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在他人的意志之上。他只是必須努力避免招仇惹恨…”。
論君主應當怎樣守信時,我對于作者如此的直白感到吃驚:“任何人都認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詭計,而是一本正直,這是多么值得贊美呵!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的表明:那些曾經(jīng)建立豐功偉績的君主們卻不重視守信,而是懂得怎樣運用詭計,使人們暈頭轉(zhuǎn)向,并且終于把那些一本信義的人們征服了。君主必須懂得怎樣善于使用野獸和人類所特有的斗爭…必須知道:怎樣運用人性和獸性,并且必須知道:如果只具有一種性質(zhì)而缺乏另一種性質(zhì),不論哪一種性質(zhì)都是不經(jīng)用的?!?/p>
只要結(jié)果是自己的目的,過程則視情況而定。
“當機運發(fā)生變化,而人們?nèi)匀活B固地堅持自己的方式時,如果它們協(xié)調(diào)一致,他們就會成功;如果它們不協(xié)調(diào),他們就會失敗。事實上,我這樣認為:大膽果敢勝于小心謹慎,因為機運之神是一個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須打擊她、壓倒她。我們可以看到,她寧愿讓大膽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贏得。因此,同女人一樣,機運始終是年輕人的朋友,因為他們不那么小心謹慎,卻更加勇猛,能夠更加大膽地支配她?!?/p>
機運的擬人化有待商榷?!爸灰煤玫乜紤]一下人類事務是如何進展的,常常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事情的產(chǎn)生和意外事件的發(fā)生,是上天絕對不希望對它們進行預防的。
如果我說在羅馬(在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誠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發(fā)生了這種事情,那么它們會更頻繁地發(fā)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區(qū),也就沒有什么好驚奇了。因為這一插曲對于說明上天在人類事務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圖斯·李維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詳盡地闡述了它……當提圖斯·李維說了上述所有這些混亂之后,得出結(jié)論說:“當機運女神不希望其強大的力量受阻時,她會蒙蔽人的心智到這樣一種程度”。
沒有什么比這個結(jié)論更真確了。因此,通常處于大不幸或大幸運境況下的人們不值得過多的贊揚或指責。因為大多數(shù)時候會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毀滅或者變得偉大,是因為上天賜予他們的某種巨大便利給予或者剝奪了他們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動的機會。
機運女神非常善于此道,當她希望完成偉大的事業(yè)時,她所選擇的那個人將具有如此大的勇氣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認識到她帶給他的那些機會。因此,以同樣的方式,當她希望實現(xiàn)重大的毀滅時,她就挑選那些會助成這種毀滅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這種毀滅,她就要么殺死他,要么剝奪他順利行動的一切手段。
這是極其真實的:人類能夠順從機運女神,卻不能對抗她;能夠編織她的紗線,卻不能折斷它們。但是,他們永遠不應該放棄,因為,既然他們不知道機運女神的意圖,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為人所知,那么,他們應該始終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應該放棄,無論他們處于何種運道,無論他們遭遇什么樣的艱難困苦?!?/p>
“人應當嘗試一切事情,無所畏懼;上帝也喜歡強者,因為我們看到,他總是借強者之手來懲罰弱者?!备`鉤者賊,竊國者諸侯。歷史由各種勢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獲取勝利的人可以書寫歷史,掩蓋最初的博弈。當然,爭斗、博弈一直在持續(xù),演化不會停止。
當大膽果敢沒有超越限度(近似廢話,因為限度有時事后才能確定)時,顯然比小心謹慎之人獲得更多。就考察現(xiàn)實來說,大多數(shù)人太小心謹慎了,這往往錯失良機,或許這該責怪演化環(huán)境賦予他的心性。在觀察太過狂妄而不判斷時機的人時,作文可以看到接下來可能的滅亡。
然而,就總體而言,小心謹慎或者說膽小怯懦的人太多了,這往往不利于滿足非常規(guī)的目的,這或許有助于基因的延續(xù)(演化論可以提供解釋)。
這本是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和洛克《政府論》的合編版。
看到\上帝\兩個字,總是會膚淺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實在西方哲學概念里,\上帝\代表著自然或者說自然的法則(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語的怪力亂神,而是人之所以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馬基雅維利筆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們接受\半人半獸\的怪物的訓練,像獅子一樣兇猛,像狐貍一樣狡猾。他們憑借運氣,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幫助繼承君主國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國。但要想維護統(tǒng)治,就必須組建自己的軍隊,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盡最大努力爭取人民的擁戴,安撫并找機會削弱貴族的勢力。馬基雅維利認為人民自私且無知,所以君主沒必要具有慷慨誠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裝具有這些品德來麻痹人民。他要通過官員懲罰人民,以此來分散人民對強權(quán)統(tǒng)治的注意力,而賞賜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讓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對自己感恩戴德。寫的東西雖然厚黑,但是還蠻實在的。畢竟政治應該是什么樣和政治實際上什么樣不能一概而論。
洛克筆下的人類生存狀態(tài)和盧梭的不同。盧梭把人類生存狀態(tài)分為獨居的自然狀態(tài)和聯(lián)合的社會狀態(tài)。洛克則三分為群居的自然狀態(tài)、聯(lián)合的政治狀態(tài)、不受自然法和實在法約束的戰(zhàn)爭狀態(tài)。在群居的自然狀態(tài),他肯定人們通過上帝的授權(quán)和理性的指引來服從\父權(quán)\的統(tǒng)治,但\父權(quán)\并不產(chǎn)生\君權(quán)\那種生殺予奪的效果。借此,他駁斥\君權(quán)神授\和\王位世襲\,提出\天賦人權(quán),人生而自由\。但每個人都有自由的時候,人們實際獲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個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時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勢必產(chǎn)生摩擦或者戰(zhàn)爭。這種戰(zhàn)爭狀態(tài)的持續(xù),會使人冒險放棄自己的生命權(quán),轉(zhuǎn)而接受暴政來保護私有的財產(chǎn)。當然人們總會發(fā)現(xiàn)暴君依靠強力取得政權(quán),但并不會以為人民謀福利為實行統(tǒng)治的最終目的。他們覺得被欺騙,也開始變得聰明起來。大家訂立社會契約,讓渡自己一部分的權(quán)利充實一個統(tǒng)一的裁判機構(gòu),用法律劃定每個人權(quán)利的邊界,給每個人在權(quán)利范圍內(nèi)正當行為的自由,使人類進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狀態(tài)。洛克把政府權(quán)利三分為立法權(quán),執(zhí)行權(quán),對外權(quán)。他這里的執(zhí)行權(quán)好像是一種司法權(quán)和行政權(quán)混沌未分的權(quán)利狀態(tài)。。。
讀這本書對我來說有點趕鴨子上架了,但我確實已經(jīng)盡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順他的思路了。我絕不敢說我讀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確實學到了不少。這種學習,不是學理論,而是學方法。。。
在什么立場上我們在談政治道德?
在第8頁他談羅馬人洞察先機,不給安條克人任何機會?!氨?,詭道也?!边@位西方的韓非子,完全是在談軍事學。也就是愛德蒙嗯.伯克說的邪惡的馬基亞維利政策準則?;蛘吒ダ饰魉?培根說的,他不記應該做什么。
分析法王路易十二犯了6個錯誤,既壯大了教會,又喪失了自己的盟邦,但是最終他自不量力去挑戰(zhàn)威尼斯。最重要的情況是,路易十二沒有審時度勢,所以失去了入侵意大利的機會。
不管是借鑒歷史,還是創(chuàng)造新說,馬基亞維利已經(jīng)打破了古代歐洲政治的道德理想范型啊,一個哲學家王的出現(xiàn)。宋襄公不擒二毛的做法,被徹底揚棄了。為了接地氣,為了能在復雜的歐洲中國環(huán)境中生存,虛偽和愚笨的政治道德必須放棄。
這也是先秦諸子談的法先王還是法后王的問題。
所以在36頁也毫不忌諱的在談論防范人民的問題。因為“貴族要的是壓迫平民?!钡蔷饕朴趫F結(jié)平民,因為當時的諺語說,以人民為基礎是在泥巴上蓋房屋。翻譯者呂建忠選擇了一種食古不化的翻譯方法。把英語當中十分簡單有力的表達翻譯成了詰屈聱牙。比如:第一章君主國的種類及其建國的方法。
古往今來統(tǒng)治過人類的國家和政權(quán),不外共和國和君主國兩種。君主國可能是世襲的,即同一個統(tǒng)治家族代代相傳,不然就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君主國可能是全新的,如法蘭切斯科·斯福爾扎統(tǒng)治的米蘭公國,不然就是世襲君主國征服的領地,如西班牙國王征服那不勒斯王國。像這樣被并吞的領地,可能早已習慣接受君主的統(tǒng)治,不然就是向來為自由之邦;并吞則可能通過自己的或別人的武力,不然就是憑機運或才能。
其翻譯就向其獻辭一樣辭費但是卻不明所以。犧牲了清晰性而獲得詞語的裝飾,又有什么東西可以有益于讀者呢?
作為一本經(jīng)典著作,《君主論》一直被視為政治治理方面的古典名著。在閱讀了這本書之后,我領悟到了很多有關(guān)君主和政治的深刻道理。以下是我的讀后感。
首先,我認為這本書非?,F(xiàn)實和實用。它并沒有對君主的定義和角色進行抽象的探討,而是以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討論了君主在政治方面的職責和作用。它闡釋了君主應該如何保持權(quán)力和掌握權(quán)力,以及如何有效地行使職責。無論是在當代還是在歷史上,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對于所有的政治領袖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
其次,我對書中所介紹的不同君主類型也有很深的感悟。如書中所言,“有些擁有國家的統(tǒng)治者卻不能算作全衷的君主,因為在名義上面這些統(tǒng)治者或許是君主,但在實際上卻缺少一些君主應有的品質(zhì)?!边@段話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真正的君主應該具備的品質(zhì)不僅在于權(quán)力的掌握,還在于他的德行與智慧。只有既有權(quán)力掌握的能力,又有德行與智慧的統(tǒng)治者,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君主。
此外,在這本書中,我還發(fā)現(xiàn)了與人性和政治權(quán)利有關(guān)的深層次探討。君主得以成為統(tǒng)治者,往往是通過掌握政治權(quán)利實現(xiàn)的。而通過對于政治權(quán)利的探討,作者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政治權(quán)利和人性之間互動的復雜關(guān)系。作者提出了政治權(quán)利的理論,強調(diào)了重要性,并提出了君主應該如何處理權(quán)利的問題。這反過來又讓我想起了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面臨的決策問題,成為我在管理領域中用以權(quán)衡的重要知識點。
總體而言,《君主論》是一本生動的讀物,它直接面對人們在君主政治方面遇到的問題,深入剖析問題的本質(zhì),為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政治管理經(jīng)驗。同時,作者對于人類政治權(quán)利探究也是書中的一大亮點,這種深刻的道德思辨也可以讓我們對于人性和政治權(quán)利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真是一本值得每一個政治領袖認真閱讀,理解和反思的深刻經(jīng)典著作。
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馬基雅維里
讀罷《君主論》,思想受到?jīng)_擊最大的還是馬基雅維里對于一個君主寧愿成為一個吝嗇的、殘酷的、不擇手段耍權(quán)術(shù)達到目的建議感到十分驚訝。
以下是摘自《君主論》中的兩個片段:
人們實際上怎樣生活同人們應當怎樣生活,其距離是如此之大,以至一個人要是為了應該怎樣辦而把實際上是怎么回事置諸腦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會導致自我毀滅。因為一個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發(fā)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許多不善良的人當中定會遭到毀滅。(摘自《君主論》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運用野獸的方法,他就應當同時效法狐貍與獅子因此,君主必須是一頭狐貍以便認識陷阱,同時又必須是一頭獅子,以便使豺狼驚駭。然而那些單純依靠獅子的人們卻不理解這點。所以,當遵守信義反而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或者原來使自己作出諾言的理由現(xiàn)在不復存在的時候,一位英明的統(tǒng)治者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假如人們?nèi)际巧屏嫉脑?,這條箴言就不合適了。但是因為人們是惡劣的,而且對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樣地無需對他們守信。一位君主總是不乏正當?shù)睦碛蔀槠浔承艞壛x涂脂抹粉君主必須深知怎樣掩飾這種獸性,并且必須做一個偉大的偽裝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論》第十八章)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們成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國,便是成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講究仁義禮智信,愿意犧牲,熱愛和平,追求社會的公正與正義,有崇高的價值追求,而馬基雅維里卻否定了這些倫理道德規(guī)范,在他看來,利他主義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們偶爾行善只是一種偽裝,是為了贏得名聲和利益。人應當在野獸中選擇獅子和狐貍,象獅子那樣殘忍,象狐貍那樣狡詐。君主不妨對行惡習以為常,不要因為殘酷的行為受人指責而煩惱。
這兩種價值觀的種矛盾沖突該如何解決?
依我淺薄的知識看來,人性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獸性,半人半獸性,人性,超人性。對于馬基雅維里所說的君主自然屬于第二種類型,對于儒家所講的圣人就屬于最后一種了。而像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則多屬于第三種了。對于這個沖突我想試著用以下三類討論加以解決。
為君以術(shù):作為君王,應當會玩弄權(quán)術(shù)。馬基雅維里是歷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脫離倫理學而獨立的政治家。在當時神學束縛下的社會中能大膽提出這一見解實屬難得,這點在本書中對于君主國類型的劃分以及對君主品行的建議和治理國家的方法中都不難看出。這也導致了許多政治歷史學家對其詬病。
但我們仔細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當時國之興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種程度上來說,君主已經(jīng)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了。他要維系整個國家運行,而國家之間的關(guān)系是沒有道德倫理可言的,必須使用叢林原則,使自己成為獅子和狐貍,通過權(quán)術(shù)這個工具,為自己的國家爭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維系整個國家的運行,必須使用國家機器進行暴力統(tǒng),確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亂;他要維系整個國家的運行,必須使自己坐穩(wěn)寶座,牢牢握住軍權(quán),搞朝廷內(nèi)部的斗爭,鏟除異己。試問,不耍權(quán)術(shù)陰謀的君主如何統(tǒng)治國家?
為圣以德:作為圣人,用道德作為工具,感化群眾。同法律的約束力不同,前者是讓群眾心甘情愿歸順,并且能獲得一種價值感,而后者則是通過威懾,讓群眾產(chǎn)生畏懼感,但兩者都是將社會引上有利于它發(fā)展的軌道。這是一種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為出凡,所以也僅僅只是少數(shù)人才能達到這一境界。
為人以中道:這里的人當然指的是蕓蕓眾生,應當學會中庸之道。我們沒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覺悟。那么,馬基雅維里的話對于我們又有什么借鑒意義呢?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這是馬基雅維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學會怎么運用工具,用工具為自己的目的服務,而非為工具所駕馭,過猶不及,這便是中道。道德對于一個人應該是目的,因為它能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感和歸屬感,權(quán)術(shù)應該成為手段,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而采取的戰(zhàn)略性妥協(xié)。耍手段是必要的,但應有限度,以原則為底線,不能逾越。馬基雅維里是根據(jù)君主的具體責任和所處環(huán)境教授他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們普通人為人之道,而中道則是處于君道與圣道之間的人道。
其作者馬基雅維利是西方政治學史上最富爭議的人物之一,以主張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著稱于世。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歷史學家,希望通過這部書得到君主的賞識從而獲得施展政治抱負的機會。
據(jù)說,《君主論》的第一個中文節(jié)譯本譯名叫作《霸術(shù)》。作者通過對君主國·軍隊·君主及其統(tǒng)治等問題的探討來宣揚強權(quán)與鐵腕的治世之術(shù)。他主張政治非道德化,認為君主應兼具獅子的兇殘和狐貍的狡猾,為了奪取政權(quán)、維護統(tǒng)治,可以行欺詐之術(shù),不顧信義、不避惡行。也就是說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思想的中心。馬基雅維里主義也因之成為權(quán)術(shù)和謀略的代名詞。
《君主論》的內(nèi)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面十一章)探討了君主國的種類·獲得方法以及如何統(tǒng)治保有的問題,針對不同特點的君主國提出了相應的統(tǒng)治方法。
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作者探討了軍隊的問題。通過對軍隊種類·特點的詳細分析,告誡君主:必須建設和依靠自己能夠直接掌握的強大的軍事力量,只有“臣民、市民或?qū)倜瘛苯M成的本國軍隊才是最值得信賴的。君主“永遠不要讓自己的思考離開軍事訓練的問題”。
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章)是對君主治世之術(shù)的建議。最終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個理想的君主:他應該是“狐貍”和“獅子”的統(tǒng)一體,表面?zhèn)紊疲瑑?nèi)心狡詐兇殘,”每一句話都要表現(xiàn)出高貴的品格,但是做事不必如此?!?,君主要認識到:手段是獨立于道德規(guī)范之外,是可以獨立研究的技術(shù)性問題。它與目的并不構(gòu)成任何道義上的聯(lián)系。這一部分內(nèi)容歷來飽受爭議,卻恰恰體現(xiàn)出了帝王之術(shù)的精髓:為了國家和政權(quán)的長遠利益不必在意一時的得失和毀譽。
君主論讀后感相關(guān):
很快就讀完了,因為寫得不但有內(nèi)容,而且沒什么羅嗦話。
最后一章,寫得挺煽情。他說出了寫此書的目的,是想獻給當時復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領導人民把當時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來。最后十來章,他寫了君王應該具有的品德??墒牵棵?,他總是說,其實君王不必真的具備這些德行,只要裝裝樣子讓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應該把心思放在國家更長遠的方面、不必在這些虛名上費心。在我看的這本書的最后,有一篇羅素寫的對馬基雅維里的簡評。他顯然沒能超越馬氏的高度,這也難怪,因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業(yè)余發(fā)燒友。羅素還在用好人、壞人、好政府、壞政府來討論政治,并且憤憤不平滴說:可能只有馬基雅維里才能欣賞那個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個齷齪的焚燒國會案。馬基雅維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討論政治的時候,把個人和社會角色分開,把個人的情感、道德與政治手段分開,從而開創(chuàng)了有如牛頓力學之于物理學一樣的政治學的大概輪廓。后來的馬克思,雖然在社會階層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個人的傾向性強了。
讀完《君王論》之后,再讀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發(fā)現(xiàn)容易懂多了。米爾斯煞費苦心來定義的個人的困擾、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結(jié)構(gòu)、必須求助于社會的想像力等等,其實就是自然人的社會化過程而已。要是他看過《君王論》并象我這么有啟發(fā)的話,一定不會那么饒舌費事滴去寫這個想像力。
我要再讀一遍想像力。
正如馬基雅維利寫的那樣凡是想要獲得君主恩寵的人們,向來都是把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或者自以為君主最喜愛的東西作為獻禮,馬基雅維利確實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對偉大人物事跡的知識在《君主論》一書中都奉獻了出來。
這本書從很多方面探討了君主該如何保住自己的權(quán)利,如何治理國家,這么多方面中,我對馬基雅維利認為君主該成為一個怎樣的君主,應該具備哪些品質(zhì)很感興趣,所以我想著重談一下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
君主應該成為一個慷慨的人還是吝嗇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這個問題,那答案太簡單了,當然是慷慨的,僅就詞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馬基雅維利的分析,我覺得他講得很有道理。一個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實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會種田賺錢,用的都是人民上繳的東西,他憑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當?shù)脑捑妥兂闪松莩?,而到最后君主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聲勢必不得不橫征暴斂,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這樣就會使人民怨恨這個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穩(wěn)了。隋煬帝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因為他太慷慨了,人民實在受不了了,紛紛造反,慷慨的君主沒逃過慘死的命運。馬基雅維利說: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話,對于吝嗇之名就不應該有所介意。如果說慷慨不能使我坐穩(wěn)江山的話,那么吝嗇之名又何妨?
君主應該成為一個殘酷的人還是仁慈的人?
一個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個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馬基雅維利心中,殘酷從某種角度來說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過分仁慈,坐視發(fā)生混亂,兇殺,劫掠隨之而起的人說來,是仁慈得多了,因為后者總是使整個社會受到順還,而君主執(zhí)行刑罰不過損害個別人罷了。對于馬基雅維利的這個觀點,我不敢茍同。我覺得他說對于有罪的人要嚴厲殘酷的打擊,這點本身沒有錯,姑息養(yǎng)奸只會造成更大的損失??墒侨绻鞅旧硎腔栌沟?,他認為有罪的人恰是無罪的,那么作為一個殘酷的君主肯定就會濫殺無辜,人民也會人心惶惶,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怎么可能會穩(wěn)定呢?所以說殘酷的君主未必如馬基雅維利認為的那樣能給人們帶去更大程度上的穩(wěn)定。
君主是受人愛戴好呢還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說兩者只能擇其一的話,我和馬基雅維利的選擇是不一樣的,他認為被人敬畏好。為什么呢?我想他是這樣想的,如果有人威脅讓我去打我的老師,不去的話就會對我拳打腳踢,那我肯定會按他的威脅做,因為冒犯一個我愛戴的人比忤逆一個我敬畏的人簡單多了。那么依次類推,人民反抗一個他們愛戴的君主比反抗一個他們敬畏的君主要簡單多了,道理是對的,可是如果人民愛戴一個君主的話,人們?yōu)槭裁催€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個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統(tǒng)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證的話,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們愛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沒想過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穩(wěn)了;人們雖敬畏秦二世,可最終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萬世就可憐的終結(jié)于二了。
有人把馬基雅維利在《君主論》中提到的一些觀點稱為馬基雅維利主義,之后馬基雅維利主義就成了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強權(quán)至上主義的代名詞。我雖然對馬基雅維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贊同,但我還是認為做君主畢竟不是做一般的人,還是需要一些像馬基雅維利說的吝嗇,狠毒的品質(zhì)去管理國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對《君主論》這本書一些淺薄的想法。
《君主論》讀完了,照例要集中寫一點什么。
在我的書架上,跟《君主論》放在一起的還有之前已經(jīng)讀完的《商君書》和《韓非子》。這三部書及其作者在歷史和現(xiàn)實中從來都是不缺乏非難的。最極端的非難來自那些通常被稱為道德家或者自認為是道德君子的人們,他們當中大多數(shù)是主張人性本善的。而這三部書及其作者在這個問題上是被大多數(shù)的道德家們公認為是主張人性本惡的,在道德家們看來,這就是這三部書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們說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證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屬于善的范疇的具體概念:對國家的善叫做忠,對長親的善叫做孝,對朋友的善叫做義……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擁有善的名聲,道德是很有市場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夠獲得他人的善,這叫趨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擁有善的名聲,這叫愛美之心。人皆有趨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愛美之心。欲望產(chǎn)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場,市場和需求刺激生產(chǎn),或者換個說法:欲望產(chǎn)生需求,需求刺激生產(chǎn),需求和生產(chǎn)交互作用形成市場……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不難看到,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證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場的產(chǎn)生是至少需要兩個必要條件的:一是人的趨利避害之心和愛美之心,二是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基礎之上的社會分工使得道德的闡述、解釋、傳播、評價等等可能成為一個專門的領域。有了這兩個必要條件,道德家們才能夠依靠他們有關(guān)道德的闡述、解釋、傳播、評價等等,成為一個在社會中能夠養(yǎng)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進而受人尊敬的人。
關(guān)于上面兩個必要條件,道德家們是不會公開進行闡述、解釋、傳播和評價的。在他們那里,他們代表自有永有不證自明的善來觀察、分析、反思和批判這個世界,他們不侍奉人間任何的權(quán)威,他們只信善,他們因信而處于道德金字塔的頂點,他們是道德的化身,他們有權(quán)呼吁、引導和領導這個世界向善。對他們來說,談論人的原始欲望是可恥的,分析社會經(jīng)濟分工則是墮落的。他們的口中稱頌的是道德王國,他們書中描繪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徑,整個世界都應該停下來聆聽他們的教誨。而他們所代表的那個善,是不允許討論和質(zhì)疑的,不準問,問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關(guān)于上面兩個必要條件,被道德家們定為有罪的前面三部書及其作者確是十惡不赦的。在他們那里,他們從人皆有之的趨利避害之心和愛美之心開始來觀察、分析、反思和批判這個世界,他們自甘侍奉人間的政治強權(quán),他們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趨利避害之心和愛美之心,他們以這樣的人之本性驅(qū)使人們實現(xiàn)正當目的,作文為此他們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時他們也承認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則更佳,他們自認為通過自己的方法能夠讓一個政治強權(quán)變得既能夠維持國內(nèi)的秩序,也能夠抵御外來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眾則都可能借由將個人的力量匯聚到這件事上獲得經(jīng)濟上的獎賞乃至政治特權(quán)。他們稱頌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強權(quán),是通過為強權(quán)服務獲得經(jīng)濟獎賞和政治特權(quán)的統(tǒng)一的社會規(guī)則,他們書中描繪的是一個社會各階層各司其職各盡其力的有序結(jié)構(gòu),社會都應當沿著這個路徑前進。
道德家們是不侍奉政治強權(quán)的,政治強權(quán)則需要和他們一同侍奉那個自有永有不證自明的善,而道德家們又是善的化身,可見,道德家真正想說的是“被侍奉不應當是政治強權(quán),而是我們”。再看三部書及其作者,他們不諱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強權(quán)的,同時他們言明了政治強權(quán)應該怎樣(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明智),可見,三部書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個符合他們理想的明智政治強權(quán),如此他們才甘于處于其治下(這樣的強權(quán)也才有資格保有對包括他們在內(nèi)的民眾的統(tǒng)治),在他們的邏輯當中,自己就是世俗大眾的一員,世俗大眾平等地處于政治強權(quán)的治下。綜上,在邏輯上,道德家們口頭上主張平等而他們的邏輯卻將自己優(yōu)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書及其作者則是將自己作為世俗大眾的一員置于自己主張的明智強權(quán)治下,因為他們同時也認為,如果不能做到這個同一的政治強權(quán),遲早會敗光自己,并且他們不認為這樣有什么值得惋惜。
從言行一致這個標準上看,道德家們——而不是被他們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較不實誠的那一個。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笑話。
《君主論》讀后感
《君主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尼古拉·馬基雅維利的重要著作。該書探討了政治與統(tǒng)治的本質(zhì),剖析了君主在政治運作中應該如何行事,引起了當時的廣泛關(guān)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從中汲取智慧,尤其是那些關(guān)于權(quán)力、道德、智慧和策略等方面的思考。
《君主論》是一本與政治領袖密切相關(guān)的書籍。其中提到,國家的前途命運是由國君所決定的。實際上,這一點對于任何時候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如此。領袖需要學會掌握自己的權(quán)力,而不是成為其他人背后的寵物。領袖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形成自己獨特的戰(zhàn)略和決策能力。馬基雅維利認為,領袖必須開創(chuàng)自己的經(jīng)濟政策、外交政策、軍事政策和宗教政策。這些政策必須以國家的利益為中心,而不是領袖個人的意愿和偏好。
在資本主義發(fā)達的今天,國家利益與人類福祉之間的沖突似乎越來越明顯。馬基雅維利認為,這種沖突本質(zhì)上是難以避免的??紤]到力量和資源的不平等,領袖們經(jīng)常不得不鋌而走險來保障自己的權(quán)益。馬基雅維利建議領袖要保持“中庸之道”、“以忍為貴”,以在權(quán)力斗爭中保持生存并指導下一步行動。同時,他認為,“眾人之?!迸c個體的追求之間存在著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在“眾人之福”與個體的追求之間,領袖必須保持平衡。因為過度關(guān)注個體的幸福忽略了公共利益可能會引發(fā)深刻的社會問題。所以,領袖們必須在個體權(quán)利和公共福利之間保持平衡。
此外,《君主論》中還有許多有趣的觀點和故事。例如,馬基雅維利在書中談到了一位名叫西洛·長吉老爹的廣受歡迎的領袖。為了打破長久以來的統(tǒng)治,統(tǒng)治者必須想方設法代表新權(quán)力。他強調(diào):“游戲的規(guī)則永遠是改變的!”
總之,馬基雅維利用《君主論》提供了許多深刻的思考。未來的領袖不僅需要了解這些觀點,還需要將這些觀點應用到自己的生活、決策和領導風格中。領袖需要在不斷變化的政治環(huán)境中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路線,以確保國家的復興和繁榮。像馬基雅維利一樣,領袖應該謹慎管理國家資源、制定合理政策、堅持真理、遵循法律,這是所有聰明和有遠見的領袖都應該學習的東西。
相關(guān)推薦
閱讀對我們非常重要,必須堅持不懈地閱讀,品味作者的作品,感受生活百態(tài)。那么,怎樣寫出不太正式的讀后感呢?欄目小編為大家撰寫了一份有關(guān)“論持久戰(zhàn)讀后感”的研究報告。...
一位哲學家說過:“沒有書籍的人家,如同沒有主人。”,在開始讀作者寫的作品后,我的心里被其劇情深深震撼到了。您知道如何才能精準生動地寫好一篇讀后感嗎?這是我為你推薦的社會契約論讀后感。...
每個人的作文本都留下過自己美好的時光,通過寫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字功底,一篇優(yōu)質(zhì)的作文可以打動人們,引起共鳴,去哪里練習寫作呢?有請閱讀小編為你編輯的最新國富論讀后感1500字,有需要的朋友就來看看吧!我利用寒假時間閱讀了由有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之父美譽的亞當。斯密著作的《國富論》,覺得《國富論》真的是一部了...
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相關(guān)欄目推薦:“讀后感論文讀后感”。書讀得多了,無形中會為我們披上一身鎧甲。認真讀完作者寫的作品之后,往往內(nèi)心都會有所總結(jié),我們可以圍繞作品寫讀后感,不過不要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你掌握了寫讀后感的方法了嗎?或許你需要"讀后感論文讀后感"這樣的內(nèi)容,還請多多關(guān)注我們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