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柴靜讀后感。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看見柴靜讀后感”,或許你應(yīng)該先來看看這份詳細介紹。一本好書的影響力在于它能夠引發(fā)讀者的內(nèi)心反思,許多書籍也會帶給我們很多感悟。如果想深入理解作品,我們可以以讀后感的形式將感悟記錄下來。建議把本頁收藏起來,以免忘記重要內(nèi)容。
看見的,不止我自己——柴靜的《看見》讀后感800字:
“我們發(fā)現(xiàn),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能不能打開它,可能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雙城事件,是整本《看見》里最能引起我共鳴的章節(jié)。不為什么,只因為我在那些接受采訪的孩子和父母身上,看見了我自己,和我家庭的影子。不不不,不是說我也因為失去朋友而服下老鼠藥,我沒這么干過。是我的內(nèi)心世界也曾經(jīng)是不被人所了解的,無人能說清楚它是什么樣子,甚至我自己。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都拒絕向其他人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不是我不想說,而是我不知道找誰說,覺得沒人能理解我。正如文中的小蔡陳述的一樣,“聽別人說話的人”才是我認為能理解我的人。那時候,我父母的觀念就像苗苗父親,“給她吃好的,穿好的,還要啥?”只在乎我的溫飽,不在乎我的感覺。而同學(xué)們對我又都是像小陳一樣,“班上的人多了,哪個都是朋友?!辈簧蹶P(guān)心。老師?他們就是一群板著臉的陌生人。簡單地說,我的想法就是“沒有人會認真聽我講,他們聽了只會笑我?!庇谑?,懷著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感,我把自己的心鎖起來,門焊死,窗用磚塊堵上,認為“這樣就沒人會笑我了”。這樣一來,也確實沒人因為我說出心里話而笑我了——因為我成了一個喜、怒、哀、樂都在心里“解決”的人。心里“解決”不了怎么辦?我就主動遠離自己的內(nèi)心,玩游戲玩一整天,在成就感中忘記內(nèi)心的想法。這樣過了很久,也就有了今天我的“嚴肅”表情。
我認為,相比起事件中的孩子們,我比較幸運。因為我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的不斷積累,我再度接受了這個世界,心靈又再次“對外開放”了,沒有因為自己的封閉而造成嚴重后果。而雙城事件中的孩子們,他們的不幸是因為他們長期處于“沒人懂”這一狀態(tài),只能抱團取暖,一旦團體中心的熱源消失,所有人都會受凍。事件中的苗苗,就是那個熱源。其他孩子,是圍著熱源一起抱團的人。對這個世界的不信任和成年人們的不理解,是寒風(fēng)。正是寒風(fēng)吹滅了熱源,才讓孩子們接二連三地倒下,最終成為一個轟動全國的事件。
雙城事件的確已經(jīng)過去很遠,但是跟這起事件中的孩子一樣的人,像曾經(jīng)的我一樣也不信任這個世界的人,還有很多。怎么樣去了解孩子們的內(nèi)心,怎么樣去引導(dǎo)孩子們相信自己是“聽人說話的人”。這的確,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只有每個人都面對了,寒風(fēng)才不把孩子們逼上絕路。
記者人性的記錄者讀柴靜的《看見》有感500字:
什么是真實?真實是很豐富的,需要有強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從惡中看到真實是很單一的,人能從潔白里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
曾經(jīng)的我總覺得,記者是不分青紅皂白,直接拿著話筒懟到當事人面前,不分場合,不看臉色的問著犀利又尖酸的問題,站在自以為是道德的制高點,一次次的將人逼到絕境,冷漠且尖刻的旁觀者。
可是,翻開這本沉重?zé)o比的書,我才知道,我的這一判斷并不真實。
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在社會的角落里暗藏的黑暗,也能捉住人性中所顯現(xiàn)的那一絲善良,他們也能在病毒傳播泛濫的醫(yī)院,帶著絲毫沒有防護作用的口罩,穿著單薄的防護服,近距離接觸感染者,采訪人們迫切想要了解的信息,他們,帶來了輿論,帶來了信息,也帶來了真相。
他們是冷漠的,又卻是鮮活的,有著一顆跳動的善良的心。若不是他們,我們又怎么會知道孩子們的感情有著成人難以理解的深厚與藏在服毒事件下人性的復(fù)雜?若不是他們,我們又怎么會發(fā)現(xiàn)這些被社會所遺忘的人,正在無奈并絕望的吸毒,販毒,賣淫,遭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與折磨?若不是他們,我們又怎會知道,在無比燦爛的陽光之下,家暴所帶來的陰影仍在瘋狂的滋長?
這是人性,是每個人心中暗藏的丑惡,記者將它用力的拔了出來,將這個血淋淋的事實擺在人們面前,告訴他們?nèi)诵缘膹?fù)雜與扭曲。
人性里從來不會只有善和惡但惡得不到抑制,就會吞食人的善,和著一口口的酒咽下去。最后一夜,血紅的眼睛睜開,人的臉也許在背后掙扎了一下,沒有來得及尖叫,就在黑色的漩渦里沉下去了,暴力一瞬間反噬其身。
于是,記者出現(xiàn)了,記錄著惡,記錄著善,記錄著黑暗吞噬光明的那一瞬間,也記錄著黎明劃破黑夜,帶來的晨曦,他們記錄著人性。
今天終于看完了柴靜的《看見》。2013年9月初買的,整4個月才看完??吹眠@么慢,主要是因為不太習(xí)慣柴靜的語言,看一會兒就覺得累,不像有的書,放下了還想把它再打開。但是這本書還是很好的,很多內(nèi)容值得思考。
里面內(nèi)容很多,不多說了,只說第十八章“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吧。這一章,好幾個地方,看得我眼淚幾乎掉下來。這一章是關(guān)于藥家鑫案件的,柴靜還是用她的方式,只陳述采訪內(nèi)容,不評論,但讓我深深體會到這種陳述比評論更能觸動人心,引人深思。
她在筆記里寫道:“為什么人聲稱追索公正,要求死亡,但死亡來到這一刻,你感到的不是滿足,也不是為它的殘酷而驚駭,而是一種空茫?它讓你意識到,剝奪生命是什么意思?就是一切的發(fā)展,一切的可能,結(jié)束了。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jié)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彪S后在柴靜的陳述中,以及她引述的一位以前采訪過的曾經(jīng)患抑郁癥的男孩小宋的觀點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被陳述者的位置上感同身受地體會和思考,體驗藥家鑫、藥慶衛(wèi)遺憾和悔恨的心情,回想自己的成長過程,看著現(xiàn)在的孩子思考從中應(yīng)該學(xué)到什么。如果我們不能從藥家鑫、張妙的死去思考這些東西,而僅僅是對類似高曉松曾經(jīng)發(fā)的微博“即便他活著出來,也會被當街撞死…生命都漠視的人會愛音樂嗎”拼命點“贊”,那他們真的是白白死了。
柴靜在書中,提到了“藥家鑫在公開采訪時說過一句‘農(nóng)村人難纏’,這句話后面還跟著一句沒播的:‘我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我的父母’”,看到這里你會想到什么?我首先想到的是柴靜很勇敢,她這句話會讓有些人,包括有些記者,不舒服,那些人斷章取義地誤導(dǎo)輿論,應(yīng)該受到譴責(zé)。其次,我想起曾經(jīng)看過一個視頻,采訪張妙的丈夫,他說:“他不是說農(nóng)村人難纏嗎?我要讓他知道我們不難纏,我只要他以命抵命。他的父母如果愿意,我可以替他贍養(yǎng)”,以及在藥家鑫死后,張妙家人去找藥慶衛(wèi)索要20萬元,說是“藥父公開許諾過的”。對某件事,當你義憤填膺地贊成或反對的時候,你需要冷靜地想想,你是不是正在失去自己的判斷力?擺在你眼前的到底是不是真相?
在《看見》一書中,柴靜寫了她在十年前當直播主播時的采訪每個故事的始末。也是她當直播記者酸甜苦辣的經(jīng)歷,她從自己當記者開始寫起: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那個溫暖的跳動就是活著;雙城創(chuàng)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沉默在尖叫;山西,山西;我只是討厭屈服;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只求了解和認識而與;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事實就是如此;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邏輯自泥土中剝離;無能的力量;采訪時并郵件的互相探問;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陳虻不死。
從這些事件中使我懂得做事要真實,要實事求是,評論事情要客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和寬容別人。
用《看見》書里的話來自?。簩捜莸幕A(chǔ)是理解,你理解嗎?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復(fù)雜性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zé)難和贊美的思維習(xí)慣,永遠與真實站在一起。讓我們從此刻開始,更多的試著去理解周圍的人和事、理解這個世界。
通過讀柴靜《看見》一書的點滴感悟:生活中最勇敢的事莫過于,看透了這個世界,卻依舊愛著它;有時候,你把什么放下了,不是因為突然舍得了,而是因為,任性夠了,成熟多了,也就知道,這一頁該翻過去了;一個人良好的自我認知來源于對自己生活和情緒的掌控,來源于樂天知命的智慧和自信從容的內(nèi)心……讓我們在工作、家庭、社會都要擔(dān)當?shù)膲毫ο?,做到?nèi)心堅強,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猜忌,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浮躁,多一談定,少一煩惱,多一點快樂!因為,一個人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是由自己主宰和內(nèi)心決定的!正如柴靜理解的幸福:即使開著破車只要前行就好!
胡適說:“給你自由,你不獨立,仍是奴隸?!睂W(xué)會獨立思考,可以表達看法,但不偏激。能了解事件背后的本質(zhì),能包容別人的觀點,客觀公正的評價。學(xué)會反思,在反思中去建立屬于我自己的認識事物的坐標系,這也許就是我從這本書中學(xué)到的。
深藏于相信的存在——讀柴靜的《看見》讀后感800字:
血紅、橙黃、魅藍、亮綠、暗灰……這些極致鮮艷和極端灰敗的顏色勾勒了這個世界。它們繪出了溫暖的光明,也孕育了某些鮮血淋漓的事實。他們分明存在,卻因隱藏于黑暗中無人相信最終湮滅,讓人生出從未存在的幻覺。
《看見》一書與我預(yù)料中的不同,可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很多人說這本書很深刻,但是我讀完后,卻并未有如遭重擊的感覺,可能是曾閱讀許多相似的文章。但,其中的一章,卻令我頗有感觸。
它是《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其實,它真正打動我的,是它的章節(jié)名。
存在,是需要被證明的?;蛟S這點會讓很多人不解,為什么呢,存在不就好了,為何還需要證明,去被人相信。其實,原因是有跡可循的。先前聽過一個傳聞: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心臟停止跳動,第二次是大腦停止運作,第三次是世人已經(jīng)忘記你的存在。人類是群居動物,即使是不需要一同捕食維持生存,因為只有一種相處,一同生活,一同交流,你才會被世人證明,你是存在的。
這便是人類,連生存本身,都是需要被相信的。因為只要試想一下,若是全世界的人都認為你從未存在過,怕是你自己都會開始懷疑了,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它們都是相信匯聚而成的。
總是會看到很多評論,因為盲目相信輿論或所謂的“正義之言”間接逼死了許多無辜之人,以此可見,“相信”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當所有人都相信一件事時,它就會變成事實,無論真相如何。讀后感·記得很多年前看過的一句話,至今深受觸動,“真相如何,其實對人們來說不重要,因為他們只接受他們所相信?!?/p>
所以啊,這些人不相信那些鮮血淋漓的真相啊,校園暴力,性別歧視,道德綁架,性侵家暴……有些人不敢接受從而希望生生抹去它們的存在,被暴力的學(xué)生為什么不躲起來,女性升職一定勾搭了上司,被性侵一定是衣著太暴露等都是這些人心中所謂的“真相”,這些才是被他們所相信的。
如果你看見了這些,我希望你能相信它們是真實存在的,不要盲目相信自己的某些可接受的觀點從而抹殺掉真實。因為只有相信這些鮮血淋漓的真相的存在,這一切,才有可能從被忽略的陰影中脫離出來,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所以,相信這些存在吧,因為,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故鄉(xiāng)、環(huán)境、經(jīng)濟、健康的故事。柴靜講述的是臨汾,我卻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小時候家里有一個燕子窩,早上常常被鳥兒叫醒。課本上說四季變遷,鳥兒會南北遷移,家里的燕子真的是春天來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們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個像我家這樣的房子呢?后來去外地上學(xué),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那些燕子再也沒有飛回來。
小時候很喜歡冬天,因為冬天經(jīng)常會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學(xué)的時候,從家門口開始攢一個小雪球,然后就在地上滾雪球,一邊走一邊滾,等到了學(xué)校,正好可以滾出一個雪人的頭。每次下雪就會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歡拿一些樹枝插在雪人身上,一個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滿目瘡痍,那時候的自己真是邪惡。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雪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記得有一年都沒有下雪。
小時候上學(xué)的路是一條土路,每到下雨的時候就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雨過天晴之后,地面的表層會被曬干,硬梆梆的,但是下邊還是濕濕的泥,走上去軟綿綿的,仿佛騰云駕霧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時候表層比較薄,太過用力就直接踩到泥里去,那就回家等著媽媽罵吧。后來那條路變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樣好走,但是汽車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差。整條路上彌漫著一層灰黃色,汽車過去,是難聞的尾氣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隨意的跑來跑去,現(xiàn)在要小心各種車輛,有時候想要走到馬路對面都要等個十幾分鐘。
柴靜說,臨汾很多地方因為挖煤地下都已經(jīng)空了。我聽別人說,我們那里因為挖鐵也空了,國道上好多塌陷區(qū)的提醒標志。
柴靜說,臨汾的地下水已經(jīng)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在河里玩,沿著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個下午,而現(xiàn)在那條河已經(jīng)又黑又臭,靠近一點就惡心的想吐。
柴靜說,臨汾有在加強環(huán)保,但是效果不怎么樣。我看到周圍的工廠從冒黑煙變成冒白煙,但是大的工廠越來越多,整個城市的天越來越黃。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復(fù)雜的原因,指責(zé)誰或者懲罰誰,都不見得有意義。我更加明白自己無法改變家鄉(xiāng)所發(fā)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離,逃得遠遠的。
第一次來到深圳,就喜歡上這個綠綠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空氣可以清新,一雙鞋可以穿一個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親人,想起那些我記得或者不記得的同學(xué),我想起那片灰黃的天空,那撲面而來的塵土飛揚。我也常常想起小時候那漫天的鵝毛大雪,如此的美麗動人。
《看見》里面有很多話都讓人印象深刻,比如:你總是太投入了,熱愛就會夸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有辦法真實的認識事物了。這是陳虹對柴靜說的,仿佛也是對我說的。我是感性與理性的結(jié)合,不了解我的人會認為我很冷漠,是一個經(jīng)濟學(xué)上所講的理性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實,他們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藍,它喜歡陽光,喜歡溫暖,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感情,太冷漠的人我會遠離,因為內(nèi)心承受不了冰冷的東西。
書中還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將來,永遠有下一撥人,下一個地方,不一樣的生活”。我現(xiàn)在還是很念舊,恐怕自己會一直這樣下去,舍不得的東西太多,那些青春年華,那些燦爛的回憶,盡管模模糊糊地在腦子里游蕩,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說,存在即合理,但它會影響我向前邁進的步伐,因為我會回頭張望,腳步沉沉地,邁不出去,不過,總有一天,我會忘記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個日子應(yīng)該快了吧。
花了兩天時間把《看見》看完,正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她沒有刻意地選擇標志性事件,只是選擇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僅此而已。正式因為這樣,我漸漸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這位主持人,因為她的一份簡單。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我自己。她是一個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別人看來或許會有些許孤傲,其實,我和她一樣,我們只是將獨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歡依賴,喜歡背起包就走的灑脫與豪邁。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說不清楚確切的點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見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說,《看見》這本書的開頭部分并沒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陳述讓我感到別扭,也曾經(jīng)閃過一絲放棄閱讀的念頭,不過慶幸的是我讀完了,感受頗豐。柴靜的主要工作是采訪,這就要求她必須去接觸一些具體的人物,具體而細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瑣碎,或熱門,或悲痛,請允許我用這個詞來形容汶川地震。柴靜的每一次采訪,每一個報道,即使她是簡單記錄,字里行間我依舊能夠感受到她天生對細微事物有著深刻的體會,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第一次聽見柴靜這個名字是通過《新聞?wù){(diào)查》這個欄目。這么多年過去了,節(jié)目的內(nèi)容早已忘的差不多了,但是她那短發(fā)、冷酷的屏幕印象卻讓我一直印象深刻。
《看見》也算是當年比較火的一本書,地位大概類似于當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般。在沒有讀之前,我一直把它想象成一本雞湯書,直到今年意外發(fā)現(xiàn)它的評分竟然高達8.8分,才下定決心要把它買回來讀讀看
初看書名,“看見”,總覺得透漏出一股話沒說完的勁。讀完之后,我慢慢體會到了柴靜對“看見”這兩個字的理解,以及希望表達的含義。
不是聽到、感到、覺得等等,而是看見。這兩個字代表了客觀、獨立性以及真實,保持對真相的追求,而不只是淺顯的評判,盡管這條道路是崎嶇以及充滿矛盾的。
文中所選的眾多案例,從普通人的視角來看,已經(jīng)不存在太多還值得被發(fā)掘或發(fā)現(xiàn)的新聞價值,是早已能夠蓋棺定論的事情。但是柴靜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出發(fā),揭示了事件之后被普羅大眾所忽視的細節(jié),像剝洋蔥般不斷揭開事件的真相。
用我在文中給我印象最強烈的三段話作為本次的讀書小結(jié)吧:
一、保持對不同論述的警惕,才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探索就是要不斷相信,不斷懷疑,不斷幻滅,不斷摧毀,不斷重建,為的就是避免成為偏見的附庸。或者說,煽動各種偏見互毆,從而取得平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探索”
二、這本書中,我沒有刻意選擇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聞報道里,我只選擇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我恰好與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這種搖晃時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zhì)就是不安。我試著盡可能誠實的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一個國家由人構(gòu)成,一個人也由無數(shù)他人構(gòu)成,你想如何報道一個國家,就要如何報道自己
三、采訪不是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用來改變世界,只用來認識世界。
《看見》的作者是柴靜,她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wèi)視主持“新青年”。20xx年,她被陳紅選進中央電視臺,先后在“時空連線”“新聞?wù){(diào)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dān)任主持人和記者。
在書中,我們可以通過柴靜的個人經(jīng)歷,來了解到那特殊的20xx年,不怕死,甘冒危險不顧生命的安危,在非典時期去病房采訪的她;去到小山城了解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對峙與對抗的性質(zhì);做新聞題目過于邊緣而所得到的道理;以及家庭中發(fā)生的問題;山西的土地問題;討厭屈服;兩面觀察專欄的事…
柴靜在序言中寫到,她并沒有選擇標志性的事件,只是選擇了在那些事情中,留給她強烈生命影響的人。柴靜說:“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辈耢o寫《看見》數(shù)年,寫寫停停,但總是會帶給我們反映最激烈、最真實的情感。
我個人非常喜歡柴靜,喜歡她的善良,果敢和真實。我們都在嘗試著去不斷地去推翻,不斷地去疑問,不斷地去重建,但人生并非一帆風(fēng)順,我們要不斷地去實踐,去看見。
走進《看見》,那些一幕幕觸目驚心、令人感觸深刻的事件浮現(xiàn)在眼前,如同往事的云煙,又似昨日的余暉。那真實的筆觸,帶給我們的是最深刻的感觸。
“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用力舒展,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掙脫,這才是活著。”我也喜歡新聞這項工作,當捧起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理想是如此的難以實現(xiàn),如此的艱難與痛苦,這份工作是何等的不易?人們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住心靈的窗,被概念化,被格式化,這些思維,就在那些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常看不見更多的是對自己的熟視無睹。從事新聞工作時苦與累的,更是一種責(zé)任與社會性的東西,看見太多,生活的閱歷也會隨之增多,了解的事物也會更多。但,請記住,不要被灰暗蒙住心靈的眼睛。若你想看見,請先睜開朦朧的眼,用其他的角度來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這本書講述了許多社會性問題和人生的道理,生命是一個流動性的過程,《看見》教會了我很多,也影響了我,更加的激勵了我。我們要擦拭自己的眼睛,用心去看見這個五彩繽紛卻又是非黑白顛倒的世界,再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改變這個世界。
初次讀柴靜的《看見》,還是大一時,那時的我還帶著初入大學(xué)校園的青澀,絲毫不懂得人間百態(tài)世間疾苦,只記得《看見》這書寫的是柴靜的記者生涯,對其中的人生感悟并無太多的思考與感受。
然而最近,閑暇之余,我又重新品讀了這本書。全書都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代入感很強,讓我沉迷于故事的情節(jié)里。這本書反映了社會底層人士生活的辛酸與無奈,它雖然沒有優(yōu)美的語句,華麗的辭藻,但是每一個字都是那么的真實,真實到讓我每次翻讀都留下感動的淚水,無形中就被書中小人物的辛酸生活所動容,震撼。其中,有一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情節(jié)寫的是家暴,“皮帶抽在光的皮膚上,噗的一聲,她被吊打,扭著身子盡量讓他打在背上,盡量不叫,怕別人聽見羞恥。他從不打她的臉,打的很冷靜,反正夜還長,噗噗噗”。這是一段刻畫得十分真實的描述,當時讀到這里我的內(nèi)心像被針扎了一樣,讓我忍不住想走近書里的情節(jié)中,來撫慰她的傷痛。書里還有描寫到那些從事服務(wù)行業(yè)人員的辛酸生活,讓我感到既同情又無奈。
現(xiàn)在的自己也和柴靜一樣,從一個青澀的校園姑娘,轉(zhuǎn)而成為一名萬號的實習(xí)生。頁頁翻閱,我只感覺自己的內(nèi)心不自覺地跟隨著作者歡喜、惶恐、哀傷……內(nèi)心五味雜陳。看畢,我不由得感慨柴靜這個年輕女記者,真的是魯迅筆下“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真的“勇士”!十年,柴靜這個初入職場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小姑娘,走南闖北,走過了十年新聞?wù){(diào)查記者之路。起初的堅持是責(zé)任與勇氣,然而十年的行走便是一定是一份熱愛事業(yè)并為此奮斗一生的情懷!
作為萬號的一名實習(xí)生,我要學(xué)習(xí)柴靜那份熱愛事業(yè)、帶著一份情懷去工作的那種精神。那份熱愛工作的情懷,可以讓我在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的平凡的工作中樂此不疲。帶著情懷去工作吧,讓每一份平凡的工作閃耀出內(nèi)心滿滿的幸福感!
這是一個關(guān)于故鄉(xiāng)、環(huán)境、經(jīng)濟、降的故事。柴靜講述的是臨汾,我卻想到自己的家鄉(xiāng)。
小時候家里有一個燕子窩,早上常常被鳥兒叫醒。課本上說四季變遷,鳥兒會南北遷移,家里的燕子真的是春天來秋天去,自己常常想他們在南方是不是也有一個像我家這樣的房子呢?后來去外地上學(xué),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那些燕子再也沒有飛回來。
小時候很喜歡冬天,因為冬天經(jīng)常會下雪,很大很大的雪。上學(xué)的時候,從家門口開始攢一個小雪球,然后就在地上滾雪球,一邊走一邊滾,等到了學(xué)校,正好可以滾出一個雪人的頭。每次下雪就會看到很多的雪人,我喜歡拿一些樹枝插在雪人身上,一個好好的雪人往往被我搞的滿目瘡痍,那時候的自己真是邪惡。也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雪越來越少,越來越小,記得有一年都沒有下雪。
小時候上學(xué)的路是一條土路,每到下雨的時候就泥濘不堪,非常難走。雨過天晴之后,地面的表層會被曬干,硬梆梆的,但是下邊還是濕濕的泥,走上去軟綿綿的,仿佛騰云駕霧一般,但是要小心,有時候表層比較薄,太過用力就直接踩到泥里去,那就回家等著媽媽罵吧。后來那條路變成了水泥路,下雨天也一樣好走,但是汽車越來越多,空氣越來越差。整條路上彌漫著一層灰黃色,汽車過去,是難聞的尾氣味道。以前可以在路上隨意的跑來跑去,現(xiàn)在要小心各種車輛,有時候想要走到馬路對面都要等個十幾分鐘。
柴靜說,臨汾很多地方因為挖煤地下都已經(jīng)空了。我聽別人說,我們那里因為挖鐵也空了,國道上好多塌陷區(qū)的提醒標志。
柴靜說,臨汾的地下水已經(jīng)被污染了。我想起小時候自己在河里玩,沿著及膝的河水,可以走一個下午,而現(xiàn)在那條河已經(jīng)又黑又臭,靠近一點就惡心的想吐。
柴靜說,臨汾有在加強環(huán)保,但是效果不怎么樣。我看到周圍的工廠從冒黑煙變成冒白煙,但是大的工廠越來越多,整個城市的天越來越黃。
我明白很多不好的事情都有很復(fù)雜的原因,指責(zé)誰或者懲罰誰,都不見得有意義。我更加明白自己無法改變家鄉(xiāng)所發(fā)生的一切。我只能做到逃離,逃得遠遠的。
第一次來到深圳,就喜歡上這個綠綠的的城市。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空氣可以清新,一雙鞋可以穿一個月都不用擦。
身在深圳,我常常想起家中的親人,想起那些我記得或者不記得的同學(xué),我想起那片灰黃的天空,那撲面而來的塵土飛揚。我也常常想起小時候那漫天的鵝毛大雪,如此的美麗動人。
看見的力量
——讀柴靜《看見》有感
《看見》是一本有些年頭的書了,最近在孩子經(jīng)常出入的青少年讀書館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這本被翻看的有點破舊的圖書,難得找到自己能看到書,隨手借了出來,本想帶到廈門作為閑暇時間的讀物,誰曾想一到廈門就被盲評的課題報告壓得喘不過來氣,這種壓抑的氣氛直到最后一天才緩解。因此書也沒有看,回來之后接著補課。
幾年前北方霧霾肆掠的時候,柴靜做過一個節(jié)目叫做《穹頂之下》,自己自費花了100多萬,目的僅僅是從公眾健康的角度喚醒公眾的環(huán)保意識,實在值得敬佩,在當時轟動一時。近年來霧霾治理效果顯著,不知道《穹頂之下》發(fā)揮的力量有多大,至少作為一個記者,她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推動了一小步吧。
這本《看見》是柴靜初入央視成為新聞?wù){(diào)查記者后的一本書,記錄了中國上一個10年幾乎能遇到的大事件: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提到這些名詞的時候,一幕幕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有些我們更是身臨其中。可以說這些事件都曾經(jīng)或多或少得影響到了我們每一個人,所以再讀時一種莫名的熟悉感和親切感油然而生。
《看見》是真實的。全書采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更多的時候以對話的方式再現(xiàn)了當時的真實場景,新聞采訪的現(xiàn)場感非常強烈。其中最讓我記憶深刻的是關(guān)于非典的那段采訪記錄。2003年我正在北京讀研究生,作為當時重災(zāi)區(qū)的高校,可以說是親身經(jīng)歷了那場災(zāi)難。空氣中彌漫著我們的敵人,然后我們卻看不見、摸不到,頗有束手無力的感覺,沒人可以逃脫。恐懼、擔(dān)憂,伴隨著那些看不見的病毒一同彌漫在那個春天干燥的空氣中。柴靜的筆下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的現(xiàn)狀:有的非典病人怕自己睡覺時死去,一直睜著眼不敢睡覺;非典病人太多病房住不下,打點滴都在空地上;一些醫(yī)生為了安慰非典病人,在病人的病歷上寫的都是肺炎……除了當時醫(yī)院里的絕望、無助,同樣被真實記錄的還有醫(yī)護人員的大無畏和奉獻,以及她自己只身一人冒險去病區(qū)采訪的那份執(zhí)著和責(zé)任。
《看見》是客觀的。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總是把自己的感情、意識強加在別人身上。我們應(yīng)該是搞清楚真相,用客觀的眼光去看待,但身為旁人卻沒有那么容易去感受。書中采訪過一群花季少女因為一些小事而集體服毒,看了這段,讓人特別震撼或者說不能理解,是什么事情能讓這些孩子不惜以生命做賭注。而柴靜試圖可以接近那些人,讓當事人、受害者真情流露,這是一件并不那么容易辦到的事情,因為那是一群不太會向大人表達意愿,心理上受過創(chuàng)傷的孩子。柴靜一點點、慢慢地打開孩子們的心結(jié),探尋這背后的真相,還原事實。
《看見》是樸實的。文中雖然涉及到了一些標志性事件,但是描寫的都是大背景下的小人物。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只有社會底層甚至是社會邊緣的人和事,沒有華麗的語言,只有樸實的對白,每一個字都真實的反應(yīng)了底層人民的生活,例如,因為家暴而被迫殺夫的女囚犯,同情和辛酸并存,因為排放不達標導(dǎo)致環(huán)境污染時和稀泥的負責(zé)人,憤怒和無奈同在,默默無聞地為農(nóng)村教育事業(yè)奉獻的外國人盧安克,感恩與敬佩共生。
小人物,大事件,小情感,大情懷,一切皆而有之。她經(jīng)歷過什么,又記下了什么不重要,《看見》引發(fā)了我們更多的思考。這就是《看見》的力量?!拔揖蜕钤谶@里,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需要通過和誰的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弊詈螅貌耢o的這番話與大家共勉。
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我們從古至今,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p>
央視十三年,奮斗的十三年,成長的十三年。非新聞專業(yè)畢業(yè),摸爬滾打中,探尋在人性之間,制作了柴靜風(fēng)格映照大眾靈魂的節(jié)目——《看見》。
寫下這寥寥數(shù)語時,內(nèi)心忐忑,還未曾在工作中抬起頭來的我,怎敢評價頗有成績的名人,但既是普通人,就從平凡處解讀我內(nèi)心的波瀾起伏。
“總結(jié),不為給任何人,只是自己給自己的總結(jié)?!?/p>
若要走得快,就一個人走,若要走得遠,就一起走。初進新聞?wù){(diào)查時,柴靜就憑借自己的不懈努力兢兢業(yè)業(yè)站穩(wěn)腳跟,每一位有職業(yè)理想的前輩的幫助,讓她在不斷質(zhì)疑與實踐中看見了生命的最遠處。
每一步的扎扎實實,勤勤懇懇,都是個人價值最大化的完美詮釋,為自己工作,自身更加完善,才有足夠的正能量不斷的帶領(lǐng)大眾從蒙昧中睜開眼來,為社會,為百姓,為人,提供了見證民主的空隙。
“人最大的慈悲就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p>
“看見”節(jié)目播放藥家鑫案的時候我看了,有一些憤恨,一些惋惜,而拿到《看見》時,我首先偶然看到了“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捧著呈現(xiàn)的文字,這一次我哭了。
柴靜用最平淡的陳述再現(xiàn)了事件中人物的經(jīng)歷和對白,讓我們看到了在情境中人性赤裸裸的暴露,有缺乏理解的骯臟的批判,也有充滿仁愛的理解。
作為一名教師,我不得不反思教育的疏漏。
父親對藥家鑫總是以打擊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導(dǎo)致了最終車禍時,藥家鑫猶豫了,特別是看到了女孩微抬著頭望著車牌時,他害怕了,害怕女孩記下了車牌號。他表明殺人意圖時,說道“農(nóng)村人難纏”,“怕她沒完沒了的纏著我的父母”,這種托詞表現(xiàn)了不敢勇敢的承擔(dān)責(zé)任,脆弱到害怕受傷,自我保護的意識。有人也說,他并不壞,并非主觀踐踏生命。
面對孩子的錯誤,不能縱容或忽視,但在批評孩子時,應(yīng)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哪怕是微小的優(yōu)點,及時給予認可、肯定,這就是心理學(xué)中講到的“放大效應(yīng)”,初中階段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特點,極強的自尊心,強烈的獨立意識,還容易受到壞的方面影響,他們很需要被重視,需要表揚自己來認識自我、增強自信,更需要表揚他人為自己的言行樹立榜樣。
因為尊重,更加珍惜。
“當一個人關(guān)心別人時,才會忘記自己。”
斷斷續(xù)續(xù)的讀完《看見》,最大的感受便是想揭自己的短兒說真話。
我們追求優(yōu)質(zhì)教育,高端教育,這背后藏匿著隱忍?
高分的現(xiàn)實迫使人們追求的只是成績單上的數(shù)字,我們關(guān)注到多少孩子委屈地想哭或已躲在角落里放聲大哭?
優(yōu)質(zhì)教育的環(huán)境中,我們幸運的是鮮有正面沖突與暴力的反抗,但面對弱小的孩子,有多少次是成年人無意中逼迫他們走進了青春期?
為了保護做師長的尊嚴,我們抗拒不服從,反對個性,以愛的名義教化孩子無條件的跟從,才覺欣慰。
當一個人忘不掉自己時,如何能換位思考,真正關(guān)心別人?
如在廣西山村陪伴當?shù)氐牧羰貎和牡聡吮R安克,沒有收入,沒有愛情,沒有房子。
又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國醫(yī)生施韋澤,在非洲叢林韋黑人服務(wù)五十年,他在書中說:
“無論如何,你看到的總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蟲,它是像你一樣為了生存而奮斗的生命,像你一樣喜歡太陽,像你一樣懂得害怕和痛苦,現(xiàn)在,它卻成了腐爛的機體,就像你今后也會如此?!?/p>
“只有同樣經(jīng)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說,我理解你?!?/p>
柴靜呈現(xiàn)汶川地震的畫面時,多是無聲的狀態(tài),默默的走,靜靜的聽,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關(guān)于生死離別。只有一次,我知道了什么是失去。
小時候,家教嚴厲,在父母身邊多是“不能做”,“不許做”,而姑姑總是以無所謂的態(tài)度讓我參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記得學(xué)習(xí)包餃子時,我把一個餃子捏露了,如果在家里,我接受的便是呵斥,而在姑姑家,大家會用笑聲寬容一個孩子的成長,看到是在無法挽救時,再教我拿一個餃子皮包裹在外面,讓小餃子穿著兩件衣服下鍋。
高中時,姑姑在大連突發(fā)腦溢血,當我見到姑姑時,她已經(jīng)痊愈了,我極力掩飾自己的悲傷,仍然控制不了,放聲抽泣,我第一次知道怕失去一個親人的感覺。
我坐在姑姑身邊,淚水肆意的涌,就像小時候每一次受到委屈時,跑到她跟前訴苦一樣,只有到了這里,小小的我才會自由的哭,好像只有這樣才有安全感。
“承受痛苦是一種清洗。”
虐貓事件風(fēng)波已然平息。而備受家庭重壓孤獨的當事人依舊不能被大眾原諒,因為手段的殘忍已經(jīng)越過了大家的底線。
被采訪時,她沒有滿足大眾的需求,表現(xiàn)出懺悔或沉痛,但有多少人會理解那笑容的背后是咬緊牙關(guān)的靈魂?
記事兒后,我的記憶中便沒有經(jīng)歷過大的波瀾,或者說因為痛苦已經(jīng)成為向前的力量,這之后的艱難已經(jīng)能夠自然地接受了。包括落榜,失戀,失業(yè),痛苦于當時的自己是難以忍受并平復(fù)的,但挺過了之后,我得到的是再次面對問題時需要的力量。
愛的基礎(chǔ)是理解。
這個假期,拼音不熟練的父親終于會發(fā)信息了,轟隆的火車上,給我發(fā)了一條有別字的信息,說我離家后,一關(guān)燈他就能感覺我在另一個房間看電視,這種感覺至少需要調(diào)整半個月。
我淚水奔涌,放下手中的雜志。
過了一會兒,對面的男孩兒問我借《讀者》,我強顏笑著遞過去,他問:“你看哪篇文章哭的?我想看看。”
相關(guān)推薦
我相信許多讀者閱讀完作者的作品后,一定會被其中的哲思所感動。讀后感會展現(xiàn)出您對書籍的全新看法和印象。作為欄目小編,我決定向大家分享一篇非常有用的“《桂花雨》讀后感”。我真誠地希望這篇文章的內(nèi)容能夠給您提供幫助!...
見字如面,所有情感都能在作文里體現(xiàn),珍貴的記憶寄托在筆尖之下,優(yōu)質(zhì)的作文是靈感與構(gòu)思共同的結(jié)晶。我們從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作文是否優(yōu)秀呢?或許你需要"體育觀后感"這樣的內(nèi)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動動手指請收藏一下!《翻轉(zhuǎn)人生的教育》自從有了孩子以后,我們的生活確實徹底得被翻轉(zhuǎn)啦,從什么都不懂的初級父母漸漸...
為了讓你更好地享受閱讀,小編用心地編輯了這篇“西柏坡觀后感”。你或許正在計劃寫一篇有關(guān)這部作品的觀后感吧?精彩的作品能深深地觸動我們的內(nèi)心,帶來強烈的感受。寫下對作品的感想,不僅記錄下自己思維的轉(zhuǎn)變,更是珍貴的回憶。寫觀后感可以讓我們鍛煉梳理深入內(nèi)容的能力,相信你一定能從中受益匪淺!...
每一部電影都有其獨特的思想內(nèi)核,值得我們?nèi)ヮI(lǐng)略品味。觀影后的感想,往往也能成為我們?nèi)松缆飞系闹匾D(zhuǎn)折點。在寫作品名的觀后感時,我們必須緊密圍繞原片,只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如果您對《輝煌中國觀后感》產(chǎn)生了興趣,千萬不要錯過本文,趕快來瀏覽吧!...
學(xué)習(xí)過程中寫作文是很平常的,如果沒人傾訴的時候,寫作就是你的療愈者。有時好的作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應(yīng)該很多人都會為了寫作文感到苦惱吧?小編現(xiàn)在推薦你閱讀一下「必備」看見春天中小學(xué)生防疫觀后感系列,供你參考和使用,請收藏和分享。原以為可以有一個快樂的寒假,能到各處無拘無束地玩耍,卻恰好在這假期里碰到了...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