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
作為學生,每周最熟悉的應該就是寫作文了吧,寫作可以讓我們對生活有更好的理解。一篇好的作文往往蘊含了人們想說卻說不出的話語,那么好的學生作業(yè)作文是怎么寫的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讀后感1000字(系列8篇)”,歡迎閱讀,希望你能夠喜歡并分享!
4月22日
我初一的時候,剛入學有一個女孩子。剛開始領書隨機坐座位時,與她交了大概1個小時的朋友。我們聊了一個小時,直到她的母親
帶著一臉驚恐與不可思議。前桌有人告訴我:“她腦子不好,你還跟她玩,我們還以為你跟她一樣?!?/p>
后來?
我隨波逐流了。我們的話題在那一刻就像捏碎的文字,什么也拼湊不出來了。
我在意他人目光,只要我對她說出一個字,她的母親就會這樣看著我,還是那樣的表情。
7月28日
世界上真的會有解憂雜貨店這樣的地方嗎?
那我可以再跟你說一聲“你好,請做我的朋友”嗎?
11月04日
“陽光透出了云層,對現(xiàn)在的我是件好事?!?/p>
你就是有病。
2月5日
今天的煙花你看到了嗎?
請給阿爾吉儂的墳上獻上一束花吧。
我想了很久,該用什么方法來寫這本的書評。
這篇文不該用來瞎寫。
日期是隨便寫的,事情卻倒是真的。我是看了這本書后才突然想起了她,記不住名字,記不住臉,唯獨記得她母親那時的眼神,出現(xiàn)在這段文字里大概也僅僅是為了滿足我所謂的愧疚。
人總是這樣,友好都是滿足。
我以前覺得很多事它不能出現(xiàn)灰度,任何事就得黑白分明,稍微某一點出了問題,那就是有問題。
但很多時候,并不是做錯事就是罪惡。
我們天天等待恐懼的降臨,是因為我們學會了恐懼。
假借做人的名義,隨意指揮自然應該怎么樣。
就像一群瞎眼的老鼠。
我看了日劇版,果然還是過于溫暖了一些,與查理一個人的報告不同,每個人都鮮亮明亮。
還是非常推薦大家去看一下,里面的阿爾吉儂超級可愛!?。?/p>
一開始我未讀懂《理想國》,來回讀了幾遍依舊不太明白。直到報告戛然而止,直到阿爾吉儂帶著他的花束“繼續(xù)奔跑”。
如果查理一直保持聰明的話,是否會回到理發(fā)店與父親相認,是否會告訴他你理的發(fā)真好這樣的話,又或者可以給阿爾吉儂建造一個又一個新迷宮,可以告訴艾麗斯“你可以嫁給我嗎?”這樣的話。
但如果成功之后呢?大家對他的評價依舊是白癡天才,我不喜歡這個稱呼,仿佛所有人都在不停地告訴他——你是我們的產物,你沒有權力主宰你自己的生活。
改造,到底是幫助,還是陸判換心呢?
同樣,我依舊不會說我對于這些人會有什么態(tài)度,就像文中說的,當我未確定自己是只能花錢和捐贈滿足自己的心理,還是直接上手與他們交朋友,而不是因為孤獨和逃避人群,我不會給出對于我來說的正確答案。
這是一個類拋物線的故事,拋物線的左端起始至頂端講了孤獨與渴望,頂端只有孤獨,右端至長尾是孤獨與絕望。
與《本杰明巴頓奇事》主人公的倒帶人生,身體與心靈的逆向發(fā)展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完后恍然明白,翻到前面書的獻言部分,提到的柏拉圖的洞穴理論,就暗示了查理從查理到查理·高登之間的變化,但他見識過最光明的世界后,最終還是回到了“黑暗的洞穴”。查理在天堂與塵世之間穿行,陪伴他的只有阿爾吉儂,他們是一條船上的伙伴,命運彼此相連。
查理·高登的收獲就是在實驗與痛苦中獲得了自處的能力,不再是一個低級庸俗的僅僅依賴群居而活的動物,而是成為了一個可以承擔自己的痛苦與悲傷的人,當然一并承擔的還有一望無際的孤獨與絕望。
從查理開始弄丟基金會寄來的支票、并逐漸不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我也仿佛跟著陷入了一種不可自拔的絕望之中,眼看著自己逐漸被流沙吞噬無能為力,這是一種可怕的感覺,也許來源于我們的知識崇拜。每個人心里都潛藏著對遺忘重要知識,或者老年以后感覺變遲鈍的恐懼。查理的經歷就是類似一種被加速了數(shù)百倍的智力衰老遺忘過程,當然他也是在極短的時間內逐漸取得無人能匹的高智力。
在查理復跌入谷底的時候,反而獲得了此前不曾有的友誼,真是一言難盡。
查理在阿爾吉儂死時,為阿爾吉儂修了座墓碑,并給它獻上了花束,它是一只聰明的老鼠。但查理死后呢,你會為他獻上花束嗎?
寫作方式獨樹一幟,翻譯加分。
總覺得作者在寫查理的巔峰時段并不是很讓我滿意,沒有那種絕世天才的感覺,可能真的很難觸碰或想象那種超人的思想吧。
看書的時候,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從沒有見過光明,和見過光明而后陷入黑暗,兩者到底哪一個更令人無法忍受?
IQ只有68的查理,是在陽光下真誠快樂著的;IQ極速升至185的查理,是一半佇立在陽光下,一般躲藏在黑暗中的;而當智能開始像指間的流沙般快速溜走,一切再次奔向原點時的查理,我感受到的是完完全全被困在黑暗洞穴之中的,直到一切回歸本位。
在白癡與天才的切換之間,哪一個才是真正的光明?
我想到了之前看過的一個展覽《黑暗中的對話》。一個小時,關閉視覺,完全置身于黑暗之中,只憑觸覺、聽覺等除了視覺以外的感官來完成一系列活動。每一場的活動內都會有一個引領員,在黑暗中通過聲音來為大家做出指引。
提前通過活動介紹我們已經了解到,所有的引領員都是視障者,即盲人。但當我們一起在黑暗中度過一小時后,卻還是不禁對引領員豆豆發(fā)出了疑問,“她是不是帶了類似夜視儀之類設備的視力正常的人?!币驗樗诤诎抵刑匀缌?,讓人難以相信她和我們一樣,極力地睜大雙眼,看到的還是這沒有縫隙的黑暗。
當然,和我們預先了解到的信息一樣,豆豆是位先天視障者。當有人問起,她如何適應黑暗時,她說,和人們生下來就能夠適應光明一樣,她的世界里從沒有視覺的概念。
這時候,我又想到開頭的那個問題“從沒有見過光明,和見過光明而后陷入黑暗,兩者到底哪一個更令人無法忍受?”
對于先天性視障者來說,世界本就是黑色的,但對于那些曾見過光明的人來說,該怎么應對眼前突然的漆黑呢?我不知道這兩者到底哪一個更為殘忍。作文查理在最后即將全然回歸查理時說,“我學到很多我以前甚至不知到這世界上真的存在的事情。我很高興能夠看到這些即使只是很短的時間。我很高興我發(fā)現(xiàn)了所有關于我的家人和我的事。好像在我想起他們并且看過他們之前我并沒有家人似的,但現(xiàn)在我知到我有家人而且我和大家一樣,也是一個人?!?/p>
當豆豆被問起有沒有很想要看到的東西時說,“有啊,比如我自己?!?/p>
“和朋友出去玩,我會讓她們給我拍些照片,她們會覺得你也看不到,為什么還要拍照呢?——我想,萬一哪天有什么設備或技術能讓我看到時,我也想知道自己年輕時長什么樣子。”
當我在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問題時,我想說,即使光明是短暫的,即使眼睛陷入黑暗,但是那些曾經看到過,擁有過的光,會注滿心靈,照亮黑暗,引領你找到出口,在那些迷失的時刻。
要記得,黑暗也可以很明亮,因為心里還有光。以及,生命永遠有它出路,只是你需要耐心才能找到。
人類的智力屬性及其與大腦之間的生理關系一直備受科幻作家關注,也是科幻寫作的一個常見主題。人們曾一度致力于研究或幻想如何才能人為地提高或超越人的腦力,但在丹尼爾·凱斯看來,這一過程所帶來的后果才是更值得深思的。在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凱斯用第一人稱日記體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查理·高登由低能兒成長為天才后又衰退的故事,記錄下了走出“洞穴”重見光明之人的孤獨與痛苦。
暗色調的智力實驗與人文關懷。早在1911年,深受柏格森的“創(chuàng)造進化論”影響的英國小說家貝爾斯弗德就寫下《漢普登郡的奇跡》,講述了板球運動員維克托·斯托特從一個笨拙的白癡成長為擁有卓越智慧的天才的故事。周圍居民在對斯托特不可理解的“超人”天賦心生敬佩的同時也感到恐慌。《漢普登郡的奇跡》可以說是第一批關于高智商人類的小說。它奠定了科幻作品中“超人”幻想的傳統(tǒng),為之后的作品鋪平了道路。
除了由自然演化所帶來的智力提升,服用(注射)藥物、腦部手術、基因改造也都是提升智力的常用手段。如在電影《超體》(20xx)中,斯嘉麗·約翰遜所扮演的露西就因被注入了名為CPH4的神秘藥物而激發(fā)了大腦的潛力。特德·姜所著的短篇小說《領悟》中的主人公也是在服用藥物后掌握了操縱事物、預知未來的能力。不同于自然演化,藥物的注入往往引發(fā)了智力的“驟變”,帶來了更強烈的驚異感,也意味著更大的風險。在電影《禁忌星球》(1956)中,一位探險隊員想要超越邪惡科學家的智力。但當他在奎爾族人的實驗室使用IQ增強劑時,卻因大腦無法承受而不幸斃命。
相較而言,《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朵》走的是類似《漢普登郡的奇跡》的那條更為傳統(tǒng)、保守的道路。從進步報告的記錄看,在手術之后,查理在智力上的進步稱不上”驟變”。這一手術效用的持續(xù)性也是有限的。之后可預見的智力衰退給故事蒙上了一層暗調的悲觀色彩。使它有別于主流商業(yè)科幻慣有的積極樂觀。負責查理手術的尼姆教授和斯特勞斯醫(yī)生相信通過努力人類能夠建立一個靠科學技術拯救一切的世界,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透過科幻的外殼,凱斯選擇關注被技術裹挾的人們的生存困境而非向讀者們傳遞技術至上或是線性進步的冰冷理念,而真正吸引讀者的也恰恰是作者這份對于人性的關懷與思考。
洞穴比喻。柏拉圖在《理想國》第七卷中提出了著名的“洞穴喻”。有一群長期被縛于黑暗洞穴之中,背對陽光的囚徒。突然其中一人被解除禁錮,被迫走出洞穴,去體驗陽光下的真實世界。他以往的認知被外面的世界徹底顛覆了。同時,他也為只能在洞穴中觀看陰影,即不真實影像的同伴感到惋惜。他重返洞穴,試圖勸同伴走出洞穴。同伴們卻認為他在胡言亂語,并將他殺死。柏拉圖通過對洞穴中囚徒困境的描繪闡明了一般人類在認識世界上的局限性:人們總是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寧愿選擇相信假象(洞穴中的陰影)而非超出自己認知的真相(走出洞穴者的所見所聞)。
這一哲學寓言便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故事的縮影。在接受了智力實驗后,故事的主人公查理·高登由一個低能兒變成了智商遠超普通人的天才。他好比走出洞穴之人。他有了隱私意識、慢慢了解了自己的過去、墜入愛河……這一切都是之前的查理無法理解與體會的。另一方面,智力的飛速提升使他在重見光明的同時也招來了普通人的排斥。面包店里的伙計對查理的轉變感到恐懼,平日友善樸實的范妮將智力飛速成長的查理比作偷吃了禁果后的亞當夏娃,教授們在與查理討論問題時怕暴露知識面的狹窄而找借口開溜,曾是查理老師的紀尼安小姐也因兩人智力上的差距漸行漸遠。過去那個不聰明的查理也如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似幽靈一般在他身邊縈繞。只有同樣接受了手術的小白鼠阿爾吉儂是他最好的朋友。走出洞穴的人是快樂的嗎?顯然不是。
”我不知道哪種情況更糟:不了解自我但很快樂,還是實現(xiàn)理想但感到孤獨。”查理使用了“更糟”一詞作為抉擇結果的導向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痛苦。他對現(xiàn)在這個變聰明但卻沒有朋友的查理不滿意,卻也不想回到過去那個快樂但卻一無所知的查理。阿爾吉儂體能與心智的衰退說明了手術具有副作用,也預示著同樣的命運將不可避免地降臨在查理身上。看不懂自己所寫的研究報告、忘記了曾掌握的語言、協(xié)調能力變弱、寫作與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少……可預見的后果接踵而至。沒有奇跡發(fā)生。
查理面對兩次智力的轉折時的茫然,及眾人對待他的態(tài)度契合了凱斯在卷首所引用的柏拉圖的話:“有些常識的人都會記得,眼睛的困惑有兩種,也來自兩種起因,不是因為走出光明,就是因為走進光明所致,不論是人體的眼睛或是心靈的眼睛,都是如此,記得這些事的人,當他們看到別人迷茫、虛弱的眼神,他們不會任意嘲笑,而會先詢問這個人的靈魂是否剛從更明亮的生命走出來,因為不適應黑暗而無法看清周遭;或是他剛從黑暗走入光明,因為過多的光芒而目眩,他會認為其中一個人的情況與心境是快樂的,並對另一個人產生憐憫,或是,他可能會有心情嘲笑從幽冥走進光明的靈魂,但這總比嘲笑從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更有道理?!?/p>
由黑暗走進光明,查理進到的是一個充滿新意的,一切都需要去適應的世界;由光明重返黑暗,查理回到的是盡力想要遠離卻無力擺脫的谷底。故事的后半段,查理漸漸退化為最初的那個低能兒。與之前對查理的排斥態(tài)度不同,他周邊的朋友們并沒有去嘲笑一個從光明世界回到黑暗洞穴的人。穆尼太太無微不至地照顧已經喪失了自理能力的查理;在唐納的接納下,查理又回到了面包店做工;金皮、喬、弗蘭克也都站出來教訓欺負查理的人。凱斯對查理朋友們善舉的描寫使故事不至于陷入極致的悲觀,在留存了一絲對人性的希望的同時,也點明了人性不是由我們的聰慧程度來衡量的,而是由我們的善良、愛與包容。
第一人稱日記體與日常真實感。使用第一人稱的日記體是這本書在敘事上的一大亮點,也是使得整個故事感人至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全書由查理·高登日常所寫的進步報告組成。一開始,日記里錯別字層出不窮,遣詞用句略顯幼稚,句子無逗號分隔,篇幅上也都比較短。隨著日子的推移,手術的效果在日記上得到了體現(xiàn)。查理的拼寫和語法慢慢提高,他也開始理解周邊的世界,豐富著日記的內容,記錄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這種進步是緩慢的、遞進的,體現(xiàn)在文字上頗有種日積月累的感覺。
讀者一開始很容易忽視其間的一些細微變化,但這些細節(jié)都佐證了一個事實:查理正在變聰明。我認為這就是使用日記體敘述的巧妙之處,也是使讀者感到如此接近查理的原因。寫日記這一程式是查理的日常,而翻閱他的日記,作文察覺到他的進步也成為了讀者們的日常。這一敘事技巧對于故事日常感和真實感的營造讓我們在閱讀過程中更易在情感上與查理建立起一條紐帶,使得故事更易引發(fā)讀者的共鳴。
相似的進步軌跡在智力衰退時也得到了體現(xiàn)。從最后一章進步報告開始,日記的篇幅由長慢慢變短,錯別字又一次頻繁出現(xiàn),讓我們仿佛又回到了故事的起點。不同的是,這一次,這份熟悉的感覺中混雜著一股不可逆轉的無力感。故事的最后,查理還是那個查理,掛念著他的好朋友阿爾吉儂,并希望朋友們不要為他的離去而難過。但在同他一起經歷了如此大起大落之后,我們又怎能不為他難過。
最近其實有很多事可以寫,只不過忙得半死,沒時間把這些零散的碎片整理起來而已。這些天,利用工作站干活我休息的散碎時間,我看完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FlowersforAlgernon》,,然后零零散散的寫了點東西。這是傳說中的多重人格分析大師-丹尼爾凱斯所著,科幻名著,還得了1959年雨果獎和1966年星云獎。
我很不喜歡硬科幻、軟科幻的爭論。無論怎樣,科幻小說首先得是一本好小說,至少不能因為時間流逝、科技進步而變得可笑。《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一本很罕見的可以歸為好小說的科幻小說,將近50年時間的考驗也不能減少這本書的光輝。
這是一個32歲純真善良的智障查理經過一次試驗性的手術,變成天才,又因為手術缺陷變回智障的故事。讀這本書,連我這樣的“一根筋的二進制理科羊”都能感受到強烈的發(fā)自內心的痛楚。但是無論如何,以我的文字和文學能力,總之是不可能說清楚我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了。就像以前看電影《Wheretheflowershavegone》一樣,我只能從自己的意識里抓住一些漣漪。要想清晰表達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評論,大概確實是需要諸如“比較文學”這樣的專業(yè)素養(yǎng)的。
在接受手術以前,查理感受到的世界完全是一個精神天堂,人人都是他的朋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境界,平和、寧靜以及快樂,查理拿著兔腳和蹄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得到。中國傳統(tǒng)講修身養(yǎng)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過如此。但是,查理變聰明以后,發(fā)現(xiàn)世界充滿黑暗,教授們在爭權奪勢,科學家們平庸而瑣碎,父母故意遺棄他,他愛的人也根本跟不上他的前進步伐,他的朋友們其實多半在取笑他,還發(fā)現(xiàn)他的“朋友”金比在偷老板的錢。在查理試圖學習誠懇表達自己,又不會傷害別人的表達方式,經過激烈心里斗爭告發(fā)了金比以后,伙計們居然聯(lián)合起來強迫老板解雇了這個讓他們越來越不安的聰明人。但是,當查理智能退步,被迫又回到面包店工作時,每個人卻又毫不猶豫的接納了他。金比說:
“如果有人想要找你麻煩或者占你便宜的的話,你一定要告訴我、喬或者法蘭克,我們會幫你擺平的!記住,這里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不要忘了!”
這似乎是一種很微妙的感覺,我仍然抓不住,但是似乎已經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了。我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看不懂紅樓夢,完全不知道別人在想什么的單純的工程師了。對于查理來說,變聰明是壞事,他和初衷背道而馳,失去了朋友們,對于我來說,應該是好事吧,至少能明白點辦公室政治,呵呵。
在讀到查理智力退化到弄丟基金會寄來的支票、開始逐漸不能照顧好自己的時候,一種深深的絕望抓住了我的心,好像那個人就是我,我讀到了自己倒影的故事一樣。這是一種可怕的感覺,也許來源于我們的知識崇拜。每個人心里都潛藏著對遺忘重要知識,或者老年以后感覺變遲鈍的恐懼。在故事中讀到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短短幾個月里經歷了這一切,經歷我們的一生也要經歷的東西,學習知識,智力進步,然后又快速衰退,有一種預先看到了自己未來的噩夢般的感覺。也許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生活在精神天堂里的查理,那就是我們白紙般的嬰兒狀態(tài)或者垂垂沉暮的老年。每個人都恐懼回到這個狀態(tài),又期望擺脫煩擾的塵世回歸天堂,這就是我絕望和矛盾的來源吧。
查理的悲劇就在于,從他走上手術臺,到他智力最為輝煌的時期,到他孤獨的回到華倫寄養(yǎng)之家,其實,都只有阿爾吉農才是和他在一條船上的伙伴而已。其他人不是在嘲笑他,畏懼他,就是拿他當只小白鼠而已。人最畏懼孤獨的狀態(tài)。我也是。查理一切的動機,都只是起源于,變聰明,好讓朋友們更喜歡他而已,最后他卻失去了所有的朋友。真心酸。
這是一名IQ63的弱智青年,作為科研研究對象進行了手術,變成了IQ驚人的天才,最后又回到弱智的故事。
最近時常會看一些關于親子教育的書籍,很久沒有閱讀小說體文獻。這本書在微信讀書書架上待了很久,開始并未有多大期待,開篇閱讀后卻停不下來。內心的感觸,以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無法去清晰描繪。
這是一篇第一人稱日記體形式小說,當手術前查理還是個弱智,他心地善良,內心有盼望,樂觀積極面對生活,他擁有很多“朋友”。手術后的查理在短時間內智商指線增長,他開始看懂曾經看不懂的書,開始懂得人情世故,開始理解曾經自以為充滿的“善意”朋友背后的動機。隨著他智商的升高,他開始變得傲慢,他心里會有憤恨,他不再滿足曾經擁有的世界,欲望在他身上急速滋生,他感受到了孤獨,比原來弱智時更孤獨。他唯一的朋友就是一只名叫阿爾吉儂的小老鼠,和他一樣接受實驗,擁有驚人智商的老鼠。他看著籠子里受人擺布的老鼠,好似看到自己,作為大家的研究對象,未受到身而為人的平等對待。查理在經歷這一切后,智商開始衰退,回到了曾經的自己,甚至比曾經更差,他感到害怕,想到自己又將被周遭人傻子般的對待,他覺得無法接受。一個人就算智商達到上限,但仍然可以說是非常孤獨和痛苦的,因為他不會愛。在他真正變回曾經的傻子后,他的內心又迎來了純真,他開始看到身邊的善意,他覺得自己又擁有了很多“朋友”。
這本書好像暗喻了人生歷程,童年時我們想長大,渴望變聰明,那時被大人的不公平對待我們無力反抗并欣然接受。孩子的世界總是很單純,用最簡單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人與事,對自己的經歷也不會有所保留,他們很容易交朋友,很容易贏得信任。隨著個體不斷長大,智慧的提升,開始變得復雜,彼此帶著濾鏡去看待世界,心里滋生傲慢、偏見、嫉妒,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再到年老,身心靈又重回柔軟,對待人事物持開放態(tài)度,一切都又變得平和,最后等待死亡的到來。
查理一直想變聰明,當他真的變聰明的時候,他開始想念曾經愚笨的自己。他獲得了智慧,但他也失去了很多東西,例如友情。文章中一個細節(jié)特別有意思,在查理是個低能兒時,身邊的朋友同情他,愿意幫助他,在他變聰明后卻被大家一起孤立了,在最后他又變回弱智,他的朋友又愿意做他朋友了。其實,人們不太懂得與別人平等相處,很多時候,人們內心里一定要與他人有個高下立見,在某一個層面上,你必須要輸給他,才可以得到友情的延續(xù)。人的世界其實就是兩個,一個是內在世界,一個是外在世界。外在世界是他人,社會和自然等等外在的體現(xiàn),而內在就是一個人思維,心靈以及身體內部的反應。然而科學技術發(fā)展到今天,我們卻發(fā)現(xiàn)對比外在,內在反而更加不了解。很多種疾病,包括精神疾病都無從應對。如何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更多靠心,非靠智力。
值得一讀的好書,引發(fā)人深思。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看到書名,能試著猜猜內容嗎…作者正是寫《二十多個比利》的那個人。大概很難猜,因此是個好故事。
這是一個有關智能的創(chuàng)生與毀滅的故事:一個智商60的人,受盡戲弄。接受一個手術后,智力上升到了160,急速成長為一名無所不知的人。來不及擁抱這段綻放,他的智能又回去了。中等篇幅。陸續(xù)討論了友誼,愛情,心理學,甚至還有對處世、科研的思考。在智力障礙到智商超群,兩個極端的對比間,討論與篇幅不成正比地深刻。
看著他從滿篇錯字(想想審閱的編輯也是辛苦),到掌握標點,到思路清晰文筆優(yōu)美,再到掌握數(shù)十門語言的巔峰,自然感受到一種激勵。于是啊,在最后一篇報告中看到第一個錯別字時,我的眼淚都要下來了:一切都完了?!鞍萃小萃胁弧灰屛彝浽鯓幼x和寫…”我深切地為智能的消失感到痛心啊。怕見美人遲暮,英雄白頭,也是一理。我怕消逝啊…但還是如查理說,“決不后悔這個手術”,去勇敢追求吧,這是愚者也懂的道理。但對于無可避免的失去,比如衰老,遺忘,還是感到可惜(幾年前我可是數(shù)理化生英地精通的啊,現(xiàn)在只能含混一句:唔,有解)。嗯,衛(wèi)生用腦,可別累壞了。
一直對于有智力的東西懷有特殊的感情,常常一臉憐愛地看著瘋狂運作的計算機,對于壞了的計算器也要道聲安息。智力,智力,多好的東西啊。十二歲到十八歲間,偶爾會給自己一些思維上的題來自我測驗,那段時間智力應該是在生長的?,F(xiàn)在呢?有時會感覺不到腦子存在。智商意味著什么呢?是一個更大的水瓶,還是更多的水呢,還是更粗的瓶口呢?是描述狀態(tài)呢,還是描述能力呢?唔,沒有想法,希望有天可以回答,但書中大概暗示著,聰明可以從長相看出來,深合我意。雖然有時心存羨慕,但目前智力暫且夠用(或許這正是愚蠢),好想感謝些什么。
%之前看到,一般來說,人對于智能的態(tài)度有兩種,認為是天賦更重要些和認為后天努力更重要些。這兩種回答將人區(qū)分開:前一種人期待周圍評價,試圖證明自己具有這種天賦,而竭力維護自己的完美形象;另一種人會將重心放在自身,反而是較好的學習態(tài)度。我大概是前一種吧,驕矜太重,要改要改,試著變成不懼尷尬,不怕暴露無知的人吧%
但我們對智力的態(tài)度并不簡單:一面是渴望,一面是恐懼。查理在弱者時常常犯錯,但大家說他“常常面帶微笑,顯示出一種正直與真誠”。這句話,在我看來是一種痛苦的寫實:把周圍的不如自己作為安全感的來源。高智力的查理卻總受到“高傲,不近人情”的指責,盡管他更加能干,或說卓越超出了所有人,而且并未有什么實質性的錯誤。偏離平均值的卓越受到的回復力總是很大,這就是人美德與劣性同時之所在:對優(yōu)越感的追求和不可抑制的嫉妒心。不久前還存過建立超越國界的基于科研的聯(lián)邦的愿景,現(xiàn)在看來,世界的趨勢還是走向平穩(wěn),或許會落在局部最優(yōu)解吧。
智力引起的能力的顯著差別導致的不平等,應當如何考慮…看來平等果然是一個共同想象出的友好的前提。
對于科研,文中也有指責:教授不是神,而是一個也會有所不知,有所畏懼,“把大量資源投入到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jié)”甚至更加自私,更害怕承認無知,更會存有無端敵意的人。教授當然不是神,但這正是他們崇高的地方:以人的軀體、智慧,去窮盡神。研究的彎路和局限或許無可避免,但廢話和作假完全沒有必要。對于純粹性,還是要抱一些理想主義。
作為描寫智能的書,自然地牽扯到了心理。即使是查理超凡脫俗的幾個月,他仍為童年陰影籠罩。如何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大概是成長中很重大的問題。心智強韌,才能輕裝上路,因此我還要努力啊。
小說中對于“如何處理同事的把柄”和“如何看待偶像的破滅”也有所討論,暫時不感興趣。
除了小說,還有相關的電影,和有我妹妹男朋友山下智久參演的同名日劇,應該不錯。六十年前的小說,如今仍受如此關注,看來是那種不會隨著科技發(fā)展而變得幼稚的書。
對于這個版本的書,似乎不是很好,糟蹋東西…將來有其他版本《獻》時,會將書評搬過去…
對于書評…我的書評很多是自說自話,因此其他的觀點很重要,不然一個想法的反復會導致更加偏激的想法出現(xiàn)。希望能夠看到你寫的啊,要不要試試呢?
最后,PleaseifyougetachanseputsomeflowrsonAlgernonsgraveinthebakyard…
究竟應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幾乎是在一種悲傷籠罩的難過情緒中讀完這本書,從開篇到結尾,這種情緒一直蔓延在內心,似乎堵住了一樣。誠然,也是有快樂的,喜悅和滿足。但是太過于短暫,以至于來不及感受Charley變聰明之后的成就感,轉瞬即逝。
一開始以為是出版社編輯錯誤,即刻通過下面的批文明白過來。想起最早17年在London的去往Brighton的火車上用Kindle讀它的電子版本的時候,因為前面的錯別字以及被隨行的景色吸引,放下來之后,一放就是3年過去了。再次購買紙質版本的書,拿起來幾乎放不下來,利用盡可能的碎片化的時間讀起來,中間有放下的沖動,因為那種難過的感受太清晰了,以至于不想去面對這種痛苦的人生。
如同你需要逃避自己的生活一樣,放下書想逃避Charley所需要面對的這種人生。然而放下書容易,逃避人生卻著實太難了。
書內的最初,作者用了柏拉圖《理想國》其中的一段話作為開場白。一開始沒有讀完整本書的時候,不知道為何如此引用,讀完之后再去看這段話,覺得寓意深刻,充滿了悲傷。
如果一開始不能理解何為嘲笑,那或許是一種單純的無知,還有絲絲的快樂,即便不能理解,依然后無知的天真,依然對這個世界的各種對待充滿了善意的理解。但是努力的認識這個世界之后,反而變得不那么輕易的相信。人的存在其中偉大之處,或許就是會對這個世界有思考,有懷疑和辯證。
「現(xiàn)在我知道上大學和接受教育的重要理由之一,是去了解你以前一直相信的事實并非真想,而且任何東西都不能只靠外表來決定?!箤嵸|上,在整個過程中,Charley其實并不算受到過教育,某種程度上,他是在經歷另外一種進化,這個進化中帶來了一些新的知識和見識,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推翻他過去的認知,以及經歷,作文然后他就這樣不斷的經歷這種蛻變。一切不斷在被摧毀,但是卻沒有人真的告訴他,應該如果如何去面對這種摧毀,以及如何重新構建一個穩(wěn)妥的世界。人們更多的關注的是這個人為什么似乎變了,為什么他開始卓越不凡,聰明伶俐,甚至對這種變化,都沒有人真心的去問一句,你發(fā)什么了事情。
這種類似某種毀滅式的自我拯救,是作為人的生存本能吧。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進化出來的本能就是要變得更好。追求滿足和成就,追求喜悅和擺脫不幸。如同羅素在【我為什么而活】中寫到「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即使Charley作為低能患者,無法體會到羅素這樣充滿哲學的人生的思考,但是強烈的愿望,無論是來自家庭的,還是來自于對這個世界的強烈渴望變成正常人,變聰明的愿望,如同颶風般的激情一樣,一直在他的心中不曾抹去,并且他也不斷為此而努力。
然而人生如同苦海,在深深的苦海上,羅素可以選擇甘愿任由這股颶風將他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而Charley毫無選擇的余地,最后只能被颶風淹沒進絕望里,帶著他的某種領悟,以及困惑,還有痛苦,當然也有榮耀和喜悅,盡管最后的榮耀和喜悅都隨風消散,再次被退化。
最后Charley經歷過的,無法用幸與不幸去定義,甚至連好或者壞都談不上。這本身是他的選擇,而且他也經歷了這種選擇所帶來的某些真想和愉悅。某些痛苦,不曾經歷其中的快樂或許也不會有,但是如果希望經歷快樂,就要做好承接痛苦的準備。和現(xiàn)世中的人生,如出一轍。
只是但愿他找到內心的平和,安寧。
相關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網欄目推薦你閱讀“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后感”等專題內容。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作者寫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節(jié)中,寫讀后感需要聯(lián)系實際,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怎樣才能寫好一篇作品的讀后感呢?以下由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把整個心靈獻...
世界上有許多好書值得我們去閱讀。在閱讀作品的時候不能走馬觀花,需要認真品讀才能得出感悟,通過讀這本書,對自己今后的學業(yè)及生活的感觸做一個簡單的記錄。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寫作品呢?為此,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從網絡上精心整理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幼兒教師教育網精選欄目推選:“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后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作品,讓我們的臉上煥發(fā)光彩。我們可以通過文字把心中感受寫出來,寫一篇讀后感。那么你知道讀后感的基本格式嗎?也許下面的“把心靈獻給孩子讀后感”正合你意!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站。...
讀書對于每個人來講,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讀完作品,想必您有很多想表達的內容。寫一篇讀書筆記讓自己對這本書印象深刻。那該如何來寫作品讀后感呢?我們的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讀后感,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閱讀作者的作品之后,讀后感該怎么寫呢?最近讀了作品,感受頗多,讀書中所想的寶貴思緒可以記錄在讀后感里,以下由幼兒教師教育網編輯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水滸的讀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對自己有用的內容。...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