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案例:神秘自然 快樂探索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幼兒園案例。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一次工作學習即將開始時,我們通常會提前查閱一些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參考資料我們接下來的學習工作才會更加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見幼師資料嗎?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案例:神秘自然 快樂探索”,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近,仁平從家里帶來了一些小金魚,孩子們對這些小生命可是愛不釋手。這天,我要去魚缸換水時發(fā)現(xiàn),那里面居然有幾顆小豆子。我剛想責問孩子們,后來又想想:想問問原因再說吧!于是,我輕聲地問道:“為什么往魚缸里放豆子呢?”……好一會兒,才聽到仁平小聲地嘀咕道:“我愛吃豆芽,我想,往里面放些小豆,過幾天長成豆芽了,小金魚可以吃嘛!”

于是,我引導孩子們想:“把豆泡在水里會發(fā)生什么事?”

怡靖:“豆會變大!”

莊緣:“會發(fā)芽,會長葉,會變成豆芽!”

豆豆:“不對,會爛的!”

……

孩子們很好奇,于是,我請他們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東西。第二天,孩子們陸續(xù)馬上帶來了一些綠豆,小瓶子、小盒子。我又準備了些籮筐、紗巾、罐頭瓶以及放大鏡,作好了一切實驗的準備。

我以故事《豆豆旅行記》引入,讓孩子們思考,綠豆喜歡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生長,孩子們分成了兩派:1、覺得該在籮筐里,蓋著小棉被,不冷。2、覺得應該在裝著水的玻璃瓶里,曬著太陽。我并沒有馬上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從而解答自己的疑惑。于是,我根據(jù)孩子的意愿分成了5個小框,3框是裝在籮筐的,2框是在玻璃瓶里的。讓這幾組比一比誰的豆芽長得好。

我們還利用區(qū)域時間,在“自然觀察館”里設計了5份“豆芽成長記錄”。

這時候,子晗說道:“老師,我不會寫字?!?/p>

孩子們都嚷了起來:“我也不會寫字?!?/p>

瑞琪說:“老師教我們寫字嘛!”

加加:“等我們學會寫字的時候豆芽已經(jīng)死掉啦!”

小卉:“我會畫畫,我覺得畫畫更簡單!”

世緣:“我也會嘛!”

孩子們一致通過,同意用畫畫這個辦法來做豆芽成長記錄。

這幾天,來自然觀察館的孩子越來越多了,使他們關心的不只是小金魚了,瞧!種植在籮筐里的幼兒為了不落后,每天的值日生都早早地來幼兒園給豆芽澆水。豆芽一有變化,孩子們就奔走相告。

幾天過去了,答案出來了:裝在籮筐里的綠豆發(fā)出了白白的小芽兒,裝在瓶子里的綠豆冒出了泡泡,發(fā)出了酸臭味兒。

這次活動中不僅是我們的小豆芽成長了,老師和孩子也成長了???!我們的收獲這么多:

1、讓幼兒自己為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收集材料,為他們創(chuàng)造嘗試的機會,孩子更貼近自然,更樂于探索答案。

2、以分組種植觀察的形式,讓孩子們初步具有競爭意識,對自己種植的東西倍加關心、呵護。

3、從不會做觀察記錄,到自己想出畫畫的辦法,充分調(diào)動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把問題拋給孩子,使他們從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成長起來。

4、孩子通過直接的觀察經(jīng)驗與親手操作獲得了疑惑的答案。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案例:探索主題活動模式


背景描述:在“親親大自然”主題中,依據(jù)幼兒的興趣點和時下的季節(jié)特征,在“小蝌蚪”的內(nèi)容中,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依托預設了兩次活動。第二次活動中,幼兒因為合作問題處理的不好,使得表演活動不能順利進行?!盀槭裁匆献??怎樣合作?”成了擺在孩子面前棘手的困難,該不該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呢?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終身教育的理念。綜合考慮于幼兒發(fā)展的教育價值,決定為解決問題將“合作”這個點延伸開來。

實錄:在一次以熟悉故事和豐富經(jīng)驗為目標的活動和一次以表演故事和提升經(jīng)驗為目標的活動之后,活動目標的實現(xiàn)并不充角色分,特別是在第二次活動當中,幼兒在集體搭建池塘、分配和選擇頭飾等環(huán)節(jié)都因為合作問題不能解決,而不能順利的進行故事表演活動,因此,表演故事和提升經(jīng)驗這兩個目標沒能實現(xiàn),但是孩子對于表演這個故事還表現(xiàn)出非常濃厚的興趣。為了幫助孩子順利實現(xiàn)自己表演的愿望,并且通過表演故事的載體,初步樹立合作的意識,積累一些解決合作中出現(xiàn)矛盾的經(jīng)驗,完成第二次活動中對幼兒發(fā)展的目標。綜合所有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又預設了一次活動,旨在對幼兒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培養(yǎng),讓幼兒通過同伴間的討論,自己解決第二次活動中遇到的困難,明白“我們?yōu)槭裁匆献鳎俊?,然后?jīng)過實踐表演活動的驗證,在親自的解決問題當中,積累有益的合作經(jīng)驗?;顒有Ч麉s還未如我所愿。為什么孩子在討論中達成一致的卻不能遷移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呢?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不能離開這個內(nèi)容。我開始重新從活動設計,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活動流程等細節(jié)思考,又設計了一次活動,讓孩子先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討論總結,再到實踐中驗證,最后分享交流。從活動效果來看對于預設問題的解決,結果還是不錯的。我將這個內(nèi)容完整的從集體活動轉(zhuǎn)入?yún)^(qū)域活動,在指導區(qū)域活動中,卻又暴露出許多因為合作出現(xiàn)的問題,這說明幼兒對于合作的經(jīng)驗并沒有真正的鞏固下來。為了幫助幼兒真正獲得這些有益的經(jīng)驗,我用數(shù)碼相機將區(qū)域活動的全程記錄下來,請幼兒一起觀看、評價。幼兒第一次通過這種方式,看到了自己的真實行為,幫助是很明顯的。孩子們終于意識到表演和合作的重要意義,存在的問題開始一點點的改正。

反思:從這個主題內(nèi)容的延伸,我學習到一種新的主題活動模式。下面通過這種模式與傳統(tǒng)模式的比較,匯報自己的學習心得。

優(yōu)勢

1、幼兒對主題的經(jīng)驗豐富,比較系統(tǒng)和全面;

2、教師參考主題方面的已有經(jīng)驗比較方便,經(jīng)驗容易積累;

3、教師操作起來比較容易把握,很少出現(xiàn)離開主題設計內(nèi)容的現(xiàn)象。

1、每一次活動都來自于對前活動的延伸,因此活動對于促進幼兒的發(fā)展更有針對性;

2、教師對于活動的設計和把握有更多的自主權;

3、對于主題的學習更集中更深入。

適用范圍

適用于大而開放的主題內(nèi)容,特別是有許多成熟經(jīng)驗可以借鑒的主題。適用于子主題內(nèi)容和結合時代本班級特點而隨機生成的一些主題內(nèi)容。

案例:探索型主題活動案例——《我們?nèi)デ镉巍?/h2>

以《我們?nèi)デ镉巍窞橹黝}的生成活動已結束,在此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原來是那么的能干,他們有其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身的興趣愛好,有其獨特的認識和生活經(jīng)驗,更有其與眾不同的個性色彩。下面請你與我一起踏入“我們?nèi)デ镉巍钡穆贸?,去慢慢品味旅途中的每一處“風景區(qū)”、每一幅“站牌”……。每一滴希望與你分享!

站臺:

在國慶假期談話時,好多孩子都談到了去旅游的感受,看到孩子們談論時的那種投入和愉快,我和孩子們決定生成《我們?nèi)デ镉巍返闹黝}活動。

路線編制:

第一站:上海有哪些旅游景點?

上海有哪些旅游景點呢?孩子們憑著自己去旅游的經(jīng)驗,你一言我一語地述說著……。“想什么辦法可以知道更多關于上海旅游景點的訊息呢?”“怎么樣來選擇旅游地點呢?”老師預設的一連串開放性的問題,促使了孩子們彼此的討論,激起了孩子們對更多訊息的需求。他們對如何來收集信息進行了討論:有的說可以問爸爸媽媽,有的說看新聞頻道,有的說從書上找,還有的說從網(wǎng)上查。當然,對于這個話題,我感到我們更多的是要借助家長的力量,讓幼兒能更具體的了解有關旅游景點的信息,于是,我在家園聯(lián)系欄中這樣寫道:“親愛的爸爸媽媽: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里,我們要和我們的小伙伴們一起去秋游啦!在這里我們非常想得到您的指點,上海是一座美麗的城市,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些我們上海的旅游景點,上海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請您和我們共同來記錄下來”。在幾天的時間里,我和孩子們通過各種途徑來收集的上海旅游景點的資料漸漸充實起來,有圖片、也有文字介紹。這些資料的展示又誘發(fā)了孩子們進一步的想法,他們更關心的是老師要帶我們?nèi)デ镉蔚降椎侥睦锶ツ??我仔細地觀察著孩子們的興趣,引發(fā)了幼兒進一步的討論。

第二站:到哪里去秋游?

那么多好玩的地方,這次只能選擇一個地方去,這可為難了我們的孩子們。我告訴大家:“這次秋游請小朋友自己來選擇去游玩的地點,你們覺得到哪里去最好玩?”沒等我說完,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說開了:“中華恐龍園最好玩”、“老城隍廟很好玩”、“動物園最好玩”……孩子們的情緒興奮而熱烈,但是接著又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問題:“你說你的好,我說我的好,不能解決問題啊,那怎么辦呢?”孩子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舉手表決,看哪個地方同意去的人數(shù)最多就到哪里去?!庇谑俏医ㄗh:“我們要說出自己想去的地方有哪些好玩的的?要想辦法說服別人,如何?”“好!”對于這么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孩子們斗志昂揚了。我記錄下了每個幼兒的精彩介紹:

沈晨月和爸爸:我們覺得好玩的地方是上海老城隍廟,那里有九曲橋、有公園,還有好多好看的地方,特別是我們覺得魚池的魚特別好看,那天我們買了一些魚食,在喂給它們吃的時候,那些魚都非常興奮的前來搶食吃,看到它們吃食的樣子非常有趣,在老城隍廟玩真開心,所以我們的沈晨月向大家推薦老城隍廟是個好玩的地方。

孫彤瑤:我覺得中華恐龍園很好玩的,那里戴副眼鏡能看到那些電視里的恐龍,脫下就沒有了,可神奇啦!我建議這次我們秋游就到中華恐龍園去。

馬浩宇:我覺得東方明珠塔那里有個昆蟲館很不錯,在那里可以看到昆蟲表演,有蛇,還有好多好多昆蟲,可開心啦!

施賽峰:我覺得上海的長風公園很好玩,里面可以看到大鯊魚和海龜,還有一些小丑魚、鰩魚,海葵,你們不信去看看。

汪徐恬子:我覺得上海動物園很好玩,那里有長頸鹿、大象、老虎、金絲猴、熊貓,還可以喂它們吃東西,可開心了。

趙蘇北:我介紹的是上海有一個海洋水族館,那里是一個海底世界,可以看騎馬表演、海龜表演、還有水里游的恐龍,好看極了!

孩子們介紹著、聆聽著,最后施賽峰的介紹得到了更多同伴的呼應,于是,這次秋游的地點在孩子們熱烈的討論中產(chǎn)生了——上海長風公園。

第三站:制定我們的秋游計劃書

孩子們懷著去長風公園的一份期待,帶著強烈想要去秋游的心情來問我:“徐老師,我們什么時候去長風公園呀?看來,什么時候去秋游成了大家熱切關注的問題,我把決定權留給了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來討論什么時候去秋游,于是,一場熱烈的討論又開始了,“那我們什么時候去呢?”“我們乘什么車去?”接連不斷的問題產(chǎn)生了。時機成熟,我適時提了一個任務:“我們來制定一份秋游計劃書吧!”

一幅幅精心設計的計劃書產(chǎn)生了,“什么時候去?”“幾點鐘出發(fā)?”“帶些什么東西去?”等等等等的問題都列入了孩子們的計劃書中。我及時地把孩子們的設計在版面上布置和呈現(xiàn)了出來,孩子們看到后都非常的高興和有成就感,一有空就圍在一起看著、議論著,雖然有些文字孩子們還看不懂,但上面的圖案是他們語言的真實再現(xiàn)。

第四站:設計旅游包

隨著主題的產(chǎn)生,孩子們的興趣一天比一天高漲,在討論“帶些什么東西去?”的話題中,孩子們產(chǎn)生了自己來設計旅游包的想法,我就順著孩子們的興趣,作了如下導向設計:“你想設計怎樣的旅游包?”“為什么你要設計這樣的旅游包?”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孩子們自己動手設計了起來,孩子們設計的熱情很高,并積極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

沈晨月:我設計的是半圓形的包,上面有拉鏈,下面也有拉鏈的。

胡詩苑:我這個包拉鏈上有只小熊貓,可以拎的。

江思學:我設計的是神奇寶貝的包,它的身體里可以放東西呢!

姚辰怡:我在包的邊上設計了一個放茶壺的,很漂亮。

馬浩宇:我這個包有好幾個口袋,還可以變大變小,可以背也可以拎。

趙蘇北:我的包是有音樂的,它能唱歌,有五顏六色的口袋,是小熊包。

錢宏宇:我的包里面、外面都有拉鏈,有密碼,別人是拉不開的。

高馨怡:我的包有兩個背帶,是雙肩包。

龔倍宇:我設計的是皮卡丘包。

……

孩子們設計的旅游包各式各樣,別出心裁,他們的想象力是成人無法比擬的。

第五站:創(chuàng)編兒歌:《我們?nèi)デ镉巍?/p>

在期待去秋游的幾天里,孩子們的心情是迫切的、激動的,他們把自己的這種情感自然地流露了出來,并把它以兒歌的方式展示了出來,孩子們創(chuàng)編的兒歌是這樣的:

秋天是個好季節(jié),我們快快去秋游。

秋游秋游真快樂,我們一起去秋游。

長風公園真好玩,我們一塊去玩耍。

有鯊魚,有海龜,還有那美麗的搖搖魚……

孩子們的兒歌還沒有編完,不難看出,他們的情不自禁、以及創(chuàng)作的欲望正是他們主動性的具體體現(xiàn),我深信:孩子們?nèi)ラL風公園游玩了以后,他們會有更多精彩的內(nèi)容編到兒歌中的,我和孩子們共同期待著……

第六站:我們?nèi)デ镉卫?/p>

終于盼到了去秋游的日子,這天孩子們特別的興奮,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大家共同創(chuàng)編的歌曲:“今天我們真高興,真呀真高興,要和伙伴去秋游,去呀去秋游,你們到哪里去?我們到長風公園去,你們怎么去?嘟嘟,嘟嘟,我們乘大巴士去……”歌聲蕩漾在車廂里、長風公園內(nèi),不時有游客向我們的孩子投以關注的目光。

終點站:秋游歸來

孩子們從長風公園一回來,他們就津津樂道地講述著自己在長風公園的所見所聞;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畫筆,畫出了他們眼中的長風公園的海底世界;又饒有興趣地編起了上次沒有編完的兒歌,兒歌的內(nèi)容有血有肉,是孩子們的真實回顧:

朱辰怡編了一句:鯊魚鯊魚真大呀,胡詩苑:鰩魚鰩魚多漂亮,趙蘇北:毒魚毒魚真可怕,徐婷逸:海龜海龜肚子大,馬浩宇:珊瑚珊瑚象棵樹,彭宜偉:海星海星象星星,陳天宇:海蛇海蛇長又長,汪徐恬子:寄居蟹寄居蟹能伸又能縮,吳海倩:還有許多小海馬,海馬海馬多奇怪,我們快來瞧一瞧,最后我編了一句:長風公園真有趣,下次你也去看看。

有感而發(fā):

本次活動完全是在幼兒的一次活動中引發(fā)出來的,來源于幼兒的興趣,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所以幼兒對這個活動投入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應該說,這是一次比較成功的主題教學活動,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在活動中我注重了跟隨孩子,跟隨他們的興趣、跟隨他們的思維方式進行活動。我始終記住每次活動的主體應該是孩子而不是老師,逐漸擺正自己的位置,在活動中作出積極、有益的調(diào)整,使整個活動能順利地開展和發(fā)展。

其次,在活動中,我注意了對孩子所提的問題進行價值篩選,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同時為幼兒提供相應的環(huán)境,使幼兒更好地發(fā)揮主動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

再則,我深相信孩子的思想看的見。孩子的思想有其不同于成人的表現(xiàn)方式,在活動中,我不斷地肯定幼兒的進步,并給予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并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評價孩子和他們的作品。

另外,在每次活動開展后,我都及時地把孩子們的作品和孩子們的表達展示出來。我感到:把孩子們的活動過程,特別是他們的作品及時布置出來,不僅能提高、延長孩子們的活動興趣,而且會讓他們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可以讓家

長了解班里的活動情況,更重要的是它能幫助教師做好活動的基本記錄,以便于以后經(jīng)驗的再現(xiàn)和借鑒。

在這里也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如何讓家長積極的“動”起來,主動參與、配合到我們的活動中來?

目前我們開展的探索性主題活動差不多都是孩子和老師在活動,家長只是應孩子的要求無奈的收集了一些材料,幾乎沒有家長主動關心、詢問過我們所開展的活動情況,最多也只是駐足在我們所布置的活動版面前看看上面的照片和文字。而就我們目前的情況看,我們老師是非常需要家長的配合幫助的,包括資料的收集和答案的尋找、生活經(jīng)驗的建立、積累等等,我們教師也在平時做了相關的宣傳,但看來現(xiàn)在的效果不是很明顯,如何讓家長積極的“動”起來,主動參與、配合到我們的活動中來也是我們目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案例:引導幼兒在觀察中主動探索


一、《綱要》理念

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現(xiàn)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案例描述

讓我們一起來尋求答案

陽春三月,大地復蘇,萬物開始萌動。教室前的一排杏樹也不例外,根根枝條已墜滿了剛剛生長的細芽。這種現(xiàn)象被孩子們發(fā)現(xiàn)了?!袄蠋?,樹上的小芽是花還是葉?”有個孩子問我。全班的孩子都圍攏過來好奇地問這問那?!澳銈冋f是花還是葉呀?”我反問道。對于孩子們提出的疑問,我沒有急于回答,而是帶著問題給他們布置了一次觀察任務。一周的時間過去了,孩子們在老師的幫助下作了這樣的觀察記錄:

第一天:陰氣溫12°C枝條無變化

第二天:小雨氣溫12°C枝條無變化

第三天:陰氣溫13°C芽孢稍微變化

第四天:晴氣溫15°C芽孢繼續(xù)變大

第五天:晴氣溫16°C芽孢裂開

第六天:晴氣溫16°C芽孢開放

一周后,樹上開滿了簇簇杏花,沒用我講,孩子們都興奮地告訴我:“老師,那些芽原來是花呀!”“老師,杏樹是先開花后長葉吧?”“我知道,天氣暖和了,花就開了?!蓖ㄟ^一個簡單的觀察活動,孩子們明白了許多大自然的規(guī)律。我們的觀察活動收獲很大。

三、分析

這次觀察活動結束后,我感觸很深,以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把答案及時的告訴他們,當他們提出一些我也不懂的問題時,我就會用一些無關的話語搪塞他們。而今,學習新《綱要》后認識到,以前的做法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主動探究的權利。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提出很多問題,他們有很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事情,需要教師解釋,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做好一個引導者,要給孩子們創(chuàng)設一種鼓勵提問的氛圍,不管我們是忙、是閑,都要認真對待每一件事情,當我們對一些自己都無法回答的問題時,除了輕松地說:“我也不知道”外,還應該加上一句:“讓我們一起來尋求答案吧!”

四、反思

1、變“教師講,幼兒聽”為“幼兒做,教師指導”,改變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做到“幼兒能做的事情就讓他做,幼兒能想的事就讓他想”。當幼兒自發(fā)產(chǎn)生興趣和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主動探索找到答案。這樣,幼兒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探究問題的方法。

2、切忌橫加干涉、扼殺幼兒的求知欲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當幼兒提出一些教師一時無法回答的問題時,教師可以放下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引導幼兒通過多種途徑來尋求答案。

案例:幼兒探索性活動案例(一)我的小鼓響咚咚


這是一個秋天的早晨,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走進了教室,開始了游戲,沈揚也走進了教室,他東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著露臺走去,原來,露臺上放著可以發(fā)聲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敲敲小鼓——“咚!咚!”,用沙球搖搖——“沙!沙!”他似乎沉靜在各種聲音中,快樂地享受起聲音帶來的奇妙刺激。

“沈揚!沙球借我玩玩!”這是順順的聲音,沈揚是個大方的孩子:“好吧!就借一小會兒。”沙球借走了,美妙的聲音失去了一個音符,沈揚有些失落。他用手上的鼓棰,敲擊著鐵欄桿“?!!辫F欄桿居然發(fā)出了好聽的聲音,他再敲敲“叮叮叮”真美妙呀!順順被這聲音吸引過來了,她學著敲,還向敲小鼓似的用兩個筷子,敲起了“爵士鼓”,她這樣敲,我就敲上面,沈揚用鼓棰敲擊橫杠,呀?橫杠也能發(fā)出聲音呀!于是,露臺的金屬欄桿全成了他們的“打擊樂器”,不一會兒,身邊就又多了幾個毛腦袋,他們也學著敲,沙球、小鼓、似乎沒那么“走俏”了……

評析:

粗看在這個活動中,我似乎什么也沒做,只是觀察而已,但我認為,我沒有任何的顯性的指導不等于沒有指導,我恰恰是通過給予他們互相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以“不干預”作為指導策略。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探索時間,即使當幼兒的探索不成功時,也要盡量避免直接干預。因為對幼兒來說,探索中的經(jīng)驗都是有價值的。讓幼兒在探索中體驗不同材質(zhì)敲擊的不同感受,這對提高他們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指導要盡可能做到“不憤不悱,不啟不發(fā)”。

在這個活動中,我深刻體會到:孩子們的探索是自發(fā)的。當沈揚第一次敲擊的時候,他也許是無意識的,但行為造成的結果,讓他欣喜,他敲得很歡快,如果這時我出面“干預”,他探索而得的經(jīng)驗——敲擊會產(chǎn)生聲音會被我“無情”地割裂。孩子的探索積極性會被我打消或者牽扯到其他的地方,經(jīng)驗會“流產(chǎn)”。孩子們的探索是互相借鑒學習的。當順順也學著沈揚的樣子,敲擊時,我更是把觀察露臺的視線收了回來,使他們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自發(fā)地互相學習,在互相學習中,得到直接經(jīng)驗的傳授,看著“毛腦袋”的增多,看來沈揚這個小老師,當?shù)貌诲e。

實錄2:

隔天中午時分,我走到露臺上,用手敲擊陽臺的磚頭“撲!撲!撲!”“不對!不對!”張順順提醒我,她用鼓棰敲敲金屬桿“叮!叮!叮——好聽么?”我好奇地問:“怎么那么好聽呢?我怎么敲不出來?”她扶著我的手,硬是把鼓棰交給我:“只有這里才會發(fā)出來的!”她幫著我,用力敲擊——“叮!叮!好聽么?”陽光撒滿了露臺,金屬桿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我想出來的!”沈揚急匆匆地沖過來,“這里發(fā)亮的!就會發(fā)聲音的!”“是么?還有哪些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呢?”沈揚用發(fā)亮的眼睛叮著桌上的金屬小罐,順順則看上了另個小朋友的金屬皮鞋扣,我悄悄退出了露臺,只見大家都對自己發(fā)亮的東西感到有趣起來,王胡冰用手指敲擊著自己的金色紐扣,鄧雯婷用筷子敲著自己的小汽車,因為小汽車的車輪也會發(fā)光……

評析:

孩子的經(jīng)驗畢竟是松散的,如同沙漠中的黃金,如果忽視不見,一瞬的記憶顯然對他們毫無卑益,我覺得,適時地點撥,把自己從“老師”的框框中解脫出來,以“學生”的角度,去討教孩子們,讓他們把自己的經(jīng)驗用語言說出來,就象沈揚說的“亮的東西會發(fā)聲音的!”我認為他的話簡直就是概括了所有可以發(fā)出聲音的金屬物的特質(zhì),他們的“稚語”有時比我們的說教更有說服力。

指導要點:

1、孩子對周圍事物的主動探索,都是自發(fā)的,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和老師創(chuàng)設的環(huán)境、提供的心理空間的大小都是有關聯(lián)的,當孩子發(fā)現(xiàn)了一樣他們特別感到好奇的事物,他們通常的行為表現(xiàn)是反復重復地做,然后吸引一群孩子到身邊來模仿他的行為,旁人模仿的越多,他們的成就感就越強烈。在這個時候,老師的干預會使這一探索行為趨于瓦解,而且,老師的話在孩子看來是不可不聽的,他們對原先的“創(chuàng)舉”會失去興趣,從而對未來的興趣走向,失去了個人獨特的觀察角度。原發(fā)的探索,應該給孩子一段享受探索樂趣的時間。

2、教師的指導可以是以“學生”的角度去向孩子們“討教”,幫助孩子把探索的經(jīng)驗提煉一下,但時機要掌握,最好是等他們盡興了以后,以詢問的方式來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總結,這樣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往往是孩子都能接受的,是他們的語言,或許覺得教師應該給孩子正確的常識知識,但是孩子的學習是有自己的年齡階段的,“等待”這個字眼我們經(jīng)常用,等待并不流于表面,不強制他們接受他們這個年齡不適宜接受的知識,是我認為最體現(xiàn)格塞爾成熟理論觀點的一條。

案例:小班案例:分享的快樂


活動內(nèi)容:遠足活動

活動對象:曹欣怡

提供材料:幼兒自備的食物

案例記錄:

班里組織了遠足活動,我們一起欣賞了公園里美麗的風景,青青的草,綠綠的樹無不透著春天的氣息。

大家走累了便圍坐在了大草坪上一起吃午餐,大家都拿出自己帶來的食品享用起來。這時,欣怡也拿出了書包里的食品,把包裝打開后,她看見了鄰坐的貝貝書包里是空空的,便關心的上前詢問,在得知貝貝是因為疏忽而忘記帶時。欣怡毫不猶豫的把自己帶來的食物分給了貝貝。她又打開了放在書包里的薯片大方的分給了鄰坐的幾個小朋友,一邊分還一邊告訴大家:“這個薯片最好吃了,是番茄味道的?!蔽乙姞钜擦⒖虒⑻枪纸o小朋友,并告訴大家:“欣怡是個大方的孩子,將自己帶來的糖果分給我們大家,現(xiàn)在我也將糖果分給大家一起享用?!?/p>

我們的這些舉動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小朋友紛紛把自己的食物拿出大家共享了一頓愉快的午餐。

案例分析:

小班的孩子自我意識比較強,所以一般對他人表現(xiàn)出較“冷漠”的一面。但是欣怡在看見鄰坐貝貝的書包是空空的,能立刻主動詢問說明欣怡能夠關心自己的同伴,有了關心他人的初淺意識了,能在得知情況下大方的把自己所帶來的東西與他人共享也正證明了欣怡已經(jīng)有了集體意識。并在分享中獲得了喜悅和滿足。同時也獲得了同伴的支持與共鳴。

案例:成功的喜悅(小班)

活動內(nèi)容:戶外體段運動

活動對象:熊胡安赫

提供材料:戶外大型器械

案例記錄:上午,老師組織幼兒戶外運動,活動的項目是攀爬。

這時,安赫小朋友隨著其他的小朋友在爬網(wǎng)。只見他一手拉住網(wǎng),腳踩住網(wǎng),小心翼翼地往上爬,當安赫快爬到頂時猶豫了想退縮了,我連忙鼓勵他:“安赫,不要害怕,就差一點點你就可以到頂了,就勝利啦!往上看,不要害怕,我會保護你的?!彼牶螅⒖坦钠鹆擞職?,繼續(xù)朝上爬去,不但要比剛才更加小心,也比剛才更沉著了。動作也麻利了些,到頂時只見他左腳一邁,一個翻身很輕松的越了過去。他高興極了,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安赫,你可真棒呀!第一次爬就取得了成功,現(xiàn)在你在想想用什么辦法爬下來呢?”我繼續(xù)鼓勵他并讓他想辦法用哪種方式爬下來。安赫想了一會兒,決定采用坐式的方法,也就是用手臂力量來進行移動,不一會兒,安赫就順利的爬完了整個大型器械。

案例分析:

由于小班的年齡特征,四肢的協(xié)調(diào)力還不夠完善,小肌肉還未完全的發(fā)育好,所以有著一定高度的器械對他們來說是有一定難度。這是安赫第一次完整的爬完大型器械,說明我們的安赫已經(jīng)邁開了很大的一步,從以前的不敢到后來的慢慢嘗試再到現(xiàn)在的獨立爬完整個器械,雖然這當中他也曾有過想放棄的念頭,可是在經(jīng)過老師的鼓勵下又能立刻鼓起勇氣。顯然,安赫也是非常信任老師的。從這些細節(jié)中都能看出安赫的勇敢和堅忍不拔的好品質(zhì)。并且安赫能積極的參加戶外運動已經(jīng)能很自然地融合到集體當中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活動。有了一份集體感。

相信《案例:神秘自然 快樂探索》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幼兒園案例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背景描述:在“親親大自然”主題中,依據(jù)幼兒的興趣點和時下的季節(jié)特征,在“小蝌蚪”的內(nèi)容中,以“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為依托預設了兩次活動。第二次活動中,幼兒因為合作問題處理的不好,使得表演活動不能順利進...

2021-05-20 閱讀全文

孩子們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著驚喜,充滿著樂趣,充滿著驚喜,只要我們細細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精彩。 當我和孩子們在戶外散步時,他們會學著飛機的樣子,一會高空飛行,一...

2021-06-19 閱讀全文

一、《綱要》理念 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事物、現(xiàn)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xiàn)象的特點、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案例描述 讓我們一起來...

2021-05-27 閱讀全文

這是一個秋天的早晨,孩子們陸陸續(xù)續(xù)地走進了教室,開始了游戲,沈揚也走進了教室,他東看看、西望望,哎!他的眼睛一亮,朝著露臺走去,原來,露臺上放著可以發(fā)聲的玩具,有沙球、有小鼓和鼓棰,他走上前去,用筷子...

2021-05-2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