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筆記。
如果孩子有厭學情緒,那家庭就起了中間作用,安慰并鼓勵孩子!家長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用心教育孩子是每一個家長與教師的責任與使命!那么,家長可以配合教師做哪些工作呢?為滿足您的需求,小編特地編輯了“爸媽因“勞務費”鬧分歧 孩子做家務該獎勵嗎?”,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很多家長喜歡給孩子干家務的“勞務費”,認為通過這種方式既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讓孩子懂得“用勞動賺錢”。
沈陽一對夫妻因“勞務費”的問題產生分歧,爸爸認為這是自家的家務勞動,不應該給錢,而媽媽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培養(yǎng)賺錢觀念。
那么,究竟該不該給孩子干家務活的勞務費呢?
家長困惑
女兒對賺錢干家務樂此不疲 經常沒事找事做
記者在微信里看到沈陽一家長在朋友圈中曬出一段充滿糾結的話:“澆花、掃床、掃地,今天早上寶貝又做了許多家務,她的儲蓄罐又快滿了,又獎勵了一塊錢,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勞動最美麗,可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自己收拾不也是應該的嗎?有時候真搞不懂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家務勞動了?!?/p>
通過采訪了解到,李先生的女兒今年3歲,為了培養(yǎng)她喜歡干家務勞動的習慣,她的媽媽每次都讓孩子幫忙撿碗筷和掃地,而且,特意準備了一個儲蓄罐,并教育孩子:“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以后干一次家務都會給1元錢。”
女兒也特別開心,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認識了一元硬幣是什么樣子,還會用自己賺到的錢去買喜歡的東西。
李先生最初也覺得這么做沒什么不妥,一是可以引導孩子愛勞動,二是可以幫助她建立最初的理財觀念。但是,隨著女兒對干家務賺錢的事樂此不疲,經常自己沒事找事做,有的時候還主動幫忙澆花、擦地,然后小手一伸“要錢”。有一次李先生沒給錢,孩子反倒甩手不干了。
爸爸發(fā)現(xiàn)媽媽引導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說法開始跑偏了,甚至有一次,女兒自己穿衣服穿襪子,還跟爸爸說:“我自己做到的,我勞動了,應該給我錢啊?!?/p>
這讓李先生在思考,這件事這么做究竟對不對。與妻子探討后,妻子仍舊堅持孩子干家務應該給“勞務費”,而李先生則認為,家務是自家的事,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不應該再用這種觀念教育。
記者調查
過半數(shù)受訪家長不贊成給“勞務費”
昨日,記者調查了30位孩子正在讀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家長,對此進行調查采訪。
12位家長認為,支持給孩子勞務費。這些家長認為這樣做有幾點好處,一是可以調動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積極性;二是以有償勞動代替無償給零花錢,孩子通過勞動所得,不會亂花;三是可以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增強“商品意識”。
然而,16位家長表示,乍一聽是有一定道理的,可細細一琢磨,這種做法很值得商榷。
家長李宇航說,只要孩子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就應該自覺地無條件地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是孩子的義務,也是培養(yǎng)家庭觀念的一種方式。如果參加家務勞動給報酬,容易讓孩子忽略義務而更重視“金錢關系”,讓孩子少了承擔而多了利益心。
家長孫海也認同此觀點,他認為家長長期培養(yǎng)孩子這種觀念,容易讓孩子淡化責任和親情,比如,家長讓孩子干一件事的時候,孩子會問:“你給多少錢?”給多少錢,就做多少事;不給錢,就不做事。那么,長此以往會不會讓孩子沒有親情可言呢?
另外兩位家長并沒有直接支持與反對,而是說,各有各的好處,如果能正確引導,那么,都是發(fā)現(xiàn)有益處的一面。
家長楊丹認為,這個是可以給孩子說明白的,如果能給孩子把道理講明白,就不會出現(xiàn)親情淡化、責任缺失,而反倒能促進孩子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正確觀。
■專家解讀
要讓孩子學會愛、感謝和尊重
“讓孩子做家務,該不該給錢?”專家如何看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從事教育行業(yè)的老師李燦說,但是,如果家長用了物質獎勵,那么一旦取消物質獎勵,孩子就不再愿意參與家務活動。家長這時候要給孩子講,家庭是大家的,爸爸媽媽為這個家,為孩子做了許多事情,但是沒有要孩子回報,這是父母的責任,孩子在不同年齡可以參與不同的家務活動,這也是讓他們成為家庭成員、對家庭有歸屬感的重要部分,快樂生長。如果孩子因為做家務要父母給物質獎勵,那么父母是否也應該因為給孩子做了這么多事情而讓孩子給予回報呢?要讓孩子知道,做家務是培養(yǎng)能力,也是一種愛的付出。讓孩子知道最好的回報不是金錢,是讓孩子學會愛、感謝和尊重。
那么,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做家務?
李燦說,家務活先從游戲開始,通過游戲的方式完成家務,慢慢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意識。另外,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天經地義的,而不要用物質做獎勵。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要論生活條件,德國要比我們高出許多,但人家對孩子做家務都寫到法規(guī)上了。為什么呢,我想,這道理說起來大家都懂,卻未必能付之實踐。在不少家長的心里,認為現(xiàn)在生活質量好了,小孩子讀書已經夠累了,只要好好的讀書,其它的事都不用做的。父母都這樣說了,孩子當然就什么也不用做,最后就什么也不會做了。
在這里給大家舉幾個小學生的例子吧。
小A是個很可愛的小女孩,她比一般的小女孩要高,要瘦,剛見她時,感覺她會被一陣風吹走。開學后,我發(fā)現(xiàn)小A的動作很慢,不管是吃飯,寫作業(yè),做游戲,收拾學習用具,而且動作并不協(xié)調。經過對她成長的了解,我知道了,她從小就被捧著像個小公主。書包有爺爺背,吃飯有奶奶喂,去花園玩,累了有人背,從不讓她單獨下去小區(qū)里玩耍,怕她摔倒。
小B是個很調皮的小男孩,長得白白胖胖的,特別愛動。剛開學不久,就發(fā)現(xiàn)他經常丟三落四的,午睡后的被子也是亂放,連鞋帶松了也要老師幫他系,吃飯時桌子上全是飯粒,作業(yè)老是完成不了。通過了解,知道他的爸媽是中年得子,所以寵愛得不行。什么事都幫他做,就連吃飯也是跟著他屁股后面跑著喂。他在家里除了吃就是玩。
這樣的小學生,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家長們在家時就不會發(fā)現(xiàn)問題,一旦孩子上學了,問題也就接踵而來。其實他們都很聰明,只是缺少了一種引導。只要家長善于從小去培養(yǎng)他們的良好習慣和動手能力,相信他們在學校也不會發(fā)生這樣的情況。
勞動是光榮的。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勞動責任感,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我們何不學學德國人,讓孩子每天都做些家務活吧。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要注意一些問題和方法,以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1、不要急于讓孩子獨立完成家務,注意環(huán)境安全。
當煤氣爐正在使用時,不要讓孩子因為要做家務而靠近爐邊;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得很好。
2、不要急于讓孩子做到大人的程度。
叫一個3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他會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yǎng)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一面指導、一面監(jiān)督,上了軌道后,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若孩子覺得太難了,父母可以將這件家務90%都做好,只剩一個步驟未完成,這樣孩子既可以一個小動作就做完,成就感又屬于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下一次可以做到。
但要事先跟孩子講好規(guī)則,才不會到最后弄得一團亂,罵也不是,不罵也不是。
3、不要只是動口命令孩子做家務。
孩子像個復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地復印出來。
要求孩子做家務千萬不要隨性而為,要將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務固定下來,父母跟孩子都要切實的執(zhí)行。若父母跟孩子其中一人因為某項原因,需要他人代為完成時,趁機教導孩子一定要事先提出來請父母協(xié)助,父母再跟孩子商量解決的方法,引導孩子完成自己的責任。
4、不要用金錢誘導孩子做家務。
應該讓孩子知道做好家務是家中每一分子的責任,不是一份獲取金錢或禮物的工作,也不是用來交換條件的工具。
5、不要用“請你幫忙”的態(tài)度要求孩子做家務。
“請你幫忙”的態(tài)度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要求”。
改用大人的“小幫手”角度來提升他的積極性是個好方法。
但是他份內的事情,還是要給予責任的概念,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才厲害,照顧好自己就是幫大人的忙。
6、不要把做家務當作是懲罰。
千萬不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把做家務當成懲罰的工具,那會讓孩子更不喜歡做家務的。
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兩歲左右就喜歡模仿大人的舉止,比如你做家務,他也喜歡在一旁摻和著干,當然是幫倒忙的時候多了。往往這個時候,大人不是吆喝著叫孩子站在一邊,就是拿出糖果或者玩具將孩子哄開,殊不知,讓孩子從學做家務,正是引導孩子開動腦筋,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極好時機,能對孩子的啟蒙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表揚的方式讓孩子做家務
大人出門前習慣擦擦皮鞋,孩子也愛拿起一塊抹布跑過來幫忙,這時家長最好要顯得十分高興地對他說,小寶寶真愛勞動,然后教他將皮鞋上的灰塵擦掉,擦完后,家長應該給予寶寶一定的口頭獎勵:“你看,小寶寶擦得真亮啊,小寶寶真聰明?!痹谀愕谋頁P下,他會對做家務更感興趣,還會在做家務的過程中不斷向你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要這樣做,怎樣才能做得更好等等,漸漸地,你會發(fā)現(xiàn)小小的他已經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將做家務當成了一種樂趣。
以“失誤”的方式啟發(fā)孩子
自己假裝將衣服沒疊好,便自言自語地說:“這衣服怎么疊得這樣不好看哪!小寶寶一定比媽媽疊得要好。 ” 孩子為了表現(xiàn)自己,一般都會跑過來將衣服散開來重新再疊一遍,這時你一邊暗地指導他,一邊又自言自語地說:“還是小寶寶能干,比媽媽強多了,下次一定會疊得比今天更好?!焙⒆佣枷矚g在爸爸媽媽面前表現(xiàn)自己,為了證明自己做的事情比爸爸媽媽做得還好,他就會在做家務時加倍地認真、仔細,從而培養(yǎng)他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奶幨铝晳T。
和孩子一起玩“過家家”
從玩具店里買一些“鍋碗瓢勺”和布娃娃等,在家里的地板上將玩具的“架子”搭起來,像一個小家庭一樣,然后讓孩子當家長,和他一起玩過家家;如果是女孩就讓她當布娃娃的媽媽,她上班、做飯、帶孩子上醫(yī)院等,讓她親身模擬體會,從小懂得做父母的艱辛?,F(xiàn)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難體會父母為他付出的一切,讓他經常做做“父母”,這種“ 親身體驗”,會幫助他成熟,學會孝敬父母,自覺為父母承擔家務。
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孩子
電視上經常出現(xiàn)“窮人孩子早當家”的故事,這時大人就可以不失時機地告訴孩子:“看,電視上的小朋友多懂事啊,這么小就幫爸爸媽媽做事。”然后就跟他講故事里小朋友的故事,以此加深印象?!靶蜗蟆苯逃韧谄沸薪逃?,對孩子來說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使他從小就懂得熱愛勞動是光榮的事情,這樣有助于孩子樹立愛心,學會關心、幫助人。
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它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養(yǎng)其責任心。當然也意識到在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習慣時,需要時間與耐心及周詳?shù)挠媱潱尯⒆幽堋白灾髯园l(fā)”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
其實兒子極具可塑性。年齡雖小,卻已經具有獨立的人格了。作為家庭中的一員,讓兒子在家里承擔一定的責任,可以培養(yǎng)兒子獨立思考、自理與承擔責任的能力,讓兒子在體驗、經歷各種事物的過程中增加見識,形成良好的品質。
讓兒子參加一定的家務勞動,不但可以培養(yǎng)兒子對自己、對家庭的負責意識,并逐漸過渡到對整個社會的責任感,使兒子成為一個“社會人”。
意識到做家務好處還有很多:
*可以鍛煉兒子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個直接作用于兒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兒子的數(shù)學和物理的學習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
*可以培養(yǎng)兒子的自信心,兒子會干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強。
*勞動能讓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在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時,腦子里氧氣最充分。5-6歲的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過長時間,而人在勞動和運動時,思維部分是休息的。
了解了做家務的好處后,就開始幫助兒子愛上做家務。我們比較喜歡用擬人方式的語言來表達,并且?guī)┯螒蚍绞?。心里牢記以下幾點:教他做,做給他看,帶他做,看著他做,讓他做。同時切記:
1.給兒子做示范的時候少說話,如果只顧說,兒子就沒有看我的雙手在做什么,而是看我的嘴在說什么了。
2.最先從兒子容易上手的家務活開始,表揚他要比建設性的批評更有效果。
3.要明白我的的意見對兒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他認為我不滿意的話,他可能就不做了。
4.不要重做兒子干完的活:如果跟兒子說:“把灶臺擦得真干凈”回過頭來卻馬上重擦一遍,這是在發(fā)出混合信息,他會不清楚自己到底做得好還是不好。即使他干的活不夠完美,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兒子負責任,并且對自己為家庭做的貢獻感到自豪??梢允潞笤俳趟绾巫龅酶?。
然后就開始進入狀態(tài)。比如,洗碗。我們就會很形象得說成帶碗去洗個澡。而兒子也會很樂意地一邊洗一邊和碗在聊天。當兒子把碗洗完后,我就會用很滿意的語氣對兒子說:“有兒子真是太幸福了、真是好棒!把“我”洗得干干凈凈,謝謝你!“兒子聽到這就會接著說:“我可愛的碗,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得!你好好休息吧,我們晚上餐桌上再聊!”我們已經習慣用物體來說話的方式。在我們家是平等對待的,我們三人每人洗一天的碗,如果老公不在,一般都是兒子替代了。而對于其它的家務就只有兒子有空時才做的。比如:
1、擇菜、切菜、炒菜:讓兒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兒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然后才是切菜。最后當然就是炒菜了。(雖然只做過二次,但是兒子做得不錯。)
2、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我和兒子就一起參與,并告訴兒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兒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當然這些兒子比我還懂)讓兒子除了參與家務外,同時又上了節(jié)約的一課。
3、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兒子專用的抹布及拖把,讓兒子試著去做家務,有時也由我教兒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干凈。
4、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有時讓他幫忙拿衣架,晾衣服就歸我了;有時也讓他自己曬自己的衣服。收衣服時,有時讓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及疊自己的衣服。
經過這半年的努力,兒子現(xiàn)在是一個愛干家務的小伙子了。同時兒子也認識到,做家務會讓環(huán)境整潔有秩,是件有創(chuàng)造性的、愉快的事情。
哈佛大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yè)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干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另有專家指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yǎng)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美國,孩子不論年齡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員,所以告訴孩子他們在家庭中應該負起的責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擔家務則是最好的方式。不同年齡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勞動?
這張美國孩子的家務清單或許可以借鑒一下。
19-24個月:
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讓寶寶自己把臟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歲:
可以在家長的指示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父母給孩子適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歲:
更好地使用馬桶;洗手;更仔細地刷牙;認真地澆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如拿枕頭、被子等;飯后自己把盤碗放到廚房水池里;幫助媽媽把疊好的干凈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臟衣服放到裝臟衣服的籃子里。
4-5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獨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鋪床;準備餐桌(從幫家長拿刀叉開始,慢慢讓孩子幫忙擺盤子);飯后把臟的餐具放回廚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疊好放回衣柜(教給孩子如何正確疊不同的衣服);自己準備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幫忙擦桌子;鋪床/換床單(從幫媽媽把臟床單拿走,并拿來干凈的床單開始);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種第二天上學用的東西);收拾房間(會把亂放的東西撿起來并放回原處)。
6-7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在父母的幫助下洗碗盤,能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
7-12歲: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間、廁所;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和烘干機;把垃圾箱搬到門口街上(有垃圾車來收)。
8-13歲以上:
不僅要熟練掌握前幾個階段要求的家務,并能換燈泡;換吸塵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兩面);清理冰箱;清理爐臺和烤箱;做飯;列出要買的東西的清單;洗衣服(全過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疊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很多父母總是抱著“孩子還小”的心態(tài),讓孩子遠離家務勞動,如此做法卻讓孩子失去對家關心的機會。其實父母可以依孩子年齡,試著讓孩子學習做家務,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許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舍不得讓他一起參與家務,等到覺得孩子大了,可以幫忙才開始指揮、吆喝孩子做這做那,結果發(fā)現(xiàn)孩子參與家務意愿低落。追 根究底即是沒讓孩子在小時養(yǎng)成良好習慣,或是過去總是在父母催促、吆喝中完成指定工作,毫無樂趣而言,而導致不美好經驗,造成不愛做家務。
依孩子年齡學做家務
“做家務”對三歲左右的幼兒而言,并不是和大人所想的家務范圍一樣,其實還包括生活處理能力,父母可以依照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試著讓他學習做些游刃有余且覺得相當有趣的事。
一歲以前的嬰兒,可以讓他自己拿湯匙吃飯,拿拖鞋或遞物品給大人,收集垃圾、把衣服、玩具放進籃子里等。
二歲的幼兒可以讓他擦桌子、練習洗自己用過的盤子、杯子,在限定的空間范圍內掃地、擦地板,或將同樣式、同顏色衣服疊好放在一起、將垃圾丟進垃圾桶內 等等。三歲的寶寶已經要開始進入幼兒園過集體生活,可以訓練其將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清理自己吃完飯后的桌面等,這些對孩子來說都不是難事,父 母可以放手讓孩子學習。
一歲半至三、四歲左右,正是孩子發(fā)展自理能力的階段,如果發(fā)展的好,孩子的自主性會提高,且有助于建立自信的人格,所以這個階段應盡量讓孩子學習自己動手做。若此時未能建立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將會對自己能力產生懷疑,在人格的發(fā)展上也會出現(xiàn)問題。
從生活中培養(yǎng)
讓孩子做家務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機會,它不僅可以增加孩子做事能力,更可培養(yǎng)其責任心。然而父母在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習慣時,需要時間與耐心及周詳?shù)挠媱?,讓孩子能“自主自發(fā)”地去做,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生活中有什么方法可以培養(yǎng)呢?
1、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
父母不妨讓孩子從個人份內工作開始學習,其中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學習將衣服穿好、放好;自己的玩具自己收拾好;把臟衣服放進籃子里;讓孩子慢慢習慣其實做家務也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2、工作計劃表
父母可以設計一份工作計劃表,并和孩子一起討論他能做些什么?想做些什么?
3、從趣味活動(游戲)中學習
A.清潔隊員與收購員。寶寶假設自己是一位清潔隊員,開著一輛清潔車,清掃各種玩具和東西,然后交給收購員(即媽媽)處理。借由游戲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興趣。
B.扮家家。利用玩具、餐具(杯、盤、湯匙、鍋)等與孩子玩做家務游戲。“娃娃,平常都是媽媽做飯給你吃,今天你也炒個菜給媽媽吃好嗎?”“娃娃做的菜真好吃。吃完了,現(xiàn)在我們一起將桌子、盤子、碗收干凈好嗎?”借由游戲達到教育效果。
4、引導
(1)擇菜:讓孩子一起參與,從擇菜到洗菜,讓孩子知道所吃的菜肴需要經過這些步驟才能食用,從學習中教導孩子做家務。
(2)洗米、煮飯:從打開米缸舀米,家長與孩子一起參與,并告訴孩子舀量多少。洗米時,也可以告訴孩子,這水除洗米外,還可以留著做其他用途,如洗菜,讓孩子除了參與家務外,還能教育孩子節(jié)約概念。
(3)掃地、擦桌子:先找出一塊孩子專用的抹布及掃把,讓孩子試著去做家務,或由父母教孩子如何做,才能將桌子、地板弄干凈。
(4)曬、收、疊衣服:曬衣服時可請孩子幫忙拿衣架,由媽媽晾衣服;收衣服時,孩子還小,可由他負責拿自己的衣服;疊衣服時,孩子也可以學習折疊及分類放好。
做家務的態(tài)度
為了讓孩子以做家務為樂,父母可以制作一份家務成績單,逐項打分數(shù),并給予適當?shù)墓膭睿沧尯⒆恿私飧改钙綍r做家務的辛苦。
父母在引導孩子學習做家務時,也應留意一些事項,包括:
1.各年齡的幼兒動作技巧、認知程度、體力、耐心均不相同,因此父母對孩子做家務的要求,應視孩子能力范圍,不宜超過,以免孩子因挫折而產生抗拒和畏懼。
2.一定要與孩子一起做家務,面對孩子越幫越忙,把現(xiàn)場搞得一塌糊涂、亂七八糟時,要耐住性子,教孩子改正及正確示范方法。
3.“多容忍、少責備”,在指導孩子的時候,口氣要溫和,不宜破口大罵,有耐心、有步驟地、以游戲的方式和心態(tài)教導孩子學習。
4.父母本身對做家務的態(tài)度要端正,勿讓孩子從父母的言行、舉止察覺出做家務是件令人討厭的事情。此外,夫妻倆對家務的分工要妥善安排,免得孩子產生 “做家務是女孩的事情”的錯誤觀念,應讓孩子有正確認識,“家”是屬于每個人的,所以屋里的每一件事,大家都有義務去做。
5.在滿足寶寶好奇與學習的動機時,安全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不讓孩子自行拿取危險物品,父母要替孩子拿。較大孩子可教其正確使用方法和動作,以確保安全。
6.無論孩子做得如何,別忘了給予他贊美和鼓勵,讓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因為年紀小,能力、耐力都有限,自然不如大人做得純熟。但是沒有關系,熟能生巧,媽媽知道你很努力了。
融入游戲中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的生活就是游戲,游戲就是生活的全部,所以學習做家務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游戲。此外,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的習慣是需時間和耐心 的,唯有愉快、自主自發(fā)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而在孩子做家務同時,讓孩子感受到他的種種作為對全家人都有很大的幫助,他是不可少的一份子。
家園共育《爸媽因“勞務費”鬧分歧 孩子做家務該獎勵嗎?》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要注意一些問題和方法,以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1、不要急于讓孩子獨立完成家務,注意環(huán)境安全。 當煤氣爐正在使用時,不要讓孩子因為要做家務而靠近爐邊;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
最新更新